“要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進一步提高執法能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和公信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新形勢下的政法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如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今年2月剛剛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為“全國優秀法院”的南京市秦淮區法院,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了自己提出的“幸福司法”理念。

  南京某酒店兩股東因矛盾升級,一方向南京市秦淮區法院提出破產清算申請。而法院調查發現,該酒店經營狀況良好,仍有相當的盈利。如同意“解散”,不僅會毀掉一個好端端的企業,還會使上百名員工失業。可簡單駁回起訴亦無助糾紛的解決。法官智慧提出以“股權轉債權”方案,化解了難題。運用類似的智慧,去年秦淮法院有效化解了5起破產清算案,上千名破產企業的職工切身感受到司法帶來的幸福。

  “法律不僅僅是懲與罰,而且還是幫與引。要通過辦案,把司法的公正、司法的溫暖傳遞給每一個人,讓人民群眾信服法律,感受司法幸福。”秦淮法院提出的“幸福司法”正從概念化為百姓生產生活實實在在的內容。今年2月,秦淮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為“全國優秀法院”。

  司法關愛,重振絕望人生的信心

  在南京,至今還傳頌著秦淮法院關懷拯救安徽小伙的動人故事。

  去年4月,南京秦淮一家特色包子店內發生了一起機械傷人慘案。安徽打工小伙吳冬在操作和面機時,左臂被深深卷進機器中,救援人員花了近一個多小時才將小吳的左臂從機器里拿出來,但其骨頭、肌肉等已嚴重損傷。幾次手術治療,花去醫療費十幾萬。6月,經過醫院檢查,小吳的手臂還需要從小腿上移植一段骨頭進行植骨,否則,他的左臂將徹底廢掉。可是小吳和雇主胥某家里再也湊不到錢了,手術一直拖到7月份。

  這場災難,讓兩個困難的家庭陷入絕境。面對高昂的醫療費,走投無路的小吳走進法院,尋求法律的幫助。

  這是一起迫不得已的訴訟。法官了解到,雙方當事人是同鄉,又出自同門,關系甚好。為此,雙方共同承擔了大量的債務。但高額的醫療費和后續無法預期的治療費,讓兩個家庭再也無法就此事達成一致的協議。

  判決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但是,如果簡單地進行判決,在被告根本無力履行義務的情況下,勢必造成生效判決無法執行,原告的利益也無法得到保護,更重要的是,原告的手術不能再拖了。秦淮法院立即展開了對吳冬的司法救助:為其免除了全部訴訟費,與市第一醫院溝通盡可能減免手術費用,商討治療措施等。可是,即使醫院再減免,此次手術費用和后續的大筆治療費用,對于吳冬和胥某來說也是不堪重負。由于吳冬尚未納入城市社保體系,很難得到社會保險救助,除了社會的捐助和慈善組織的幫助,幾乎沒有別的好辦法。

  法院向社會發布了外來打工小伙的消息。法官來了,好心市民來了,退休老奶奶來了……滿城涌動不息的愛心,一場愛心接力在南京好心人中傳遞。

  幾天時間,吳冬的手術費及后續治療費籌措齊了,吳冬的左臂保住了。現在,小吳在老家已能下地干農活了。不久前,他給法院寄來感謝信:“是法院救了我,讓我在人生絕望中鼓起了生活的信心。”

  在秦淮法院,類似的精彩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該院的少年審判被評為“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成立的“正苗青少年教育培訓基地”使一批失足青少年浪子回頭創造絢麗人生,全國人大執法檢查組和澳門基本法大使團專門來該院調研推廣;老年審判被評為“全國老年維權示范崗”,經驗被民政部、全國老齡委向全國推薦。“只有讓弱勢群體、困境人群感受到司法幸福,才算得上真正的‘幸福司法’。”區委政法委書記周峰說。

  社區送法,減少百姓糾紛的困擾

  近幾年,隨著秦淮文化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由此引發的糾紛增多。一外地游客因購物發生糾紛,雙方僵持不下。這位游客用手機搜索到了秦淮法院“文化旅游巡回法庭”的電話,向其反映了訴求。巡回法庭法官召集雙方訴前調解,一個小時解決了紛爭。去年11月成立的“文化旅游巡回法庭”,以便捷、高效、專業化的審判贏得了群眾的稱贊。

  堅持走司法的群眾路線,把群眾呼聲、群眾需要、群眾關切作為第一信號,讓司法走近民眾,使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法律幫助,這是秦淮法院建設“幸福司法”工程的重點。

  這些年來,該院先后設立了保護消費者權益法庭、勞動人事爭議巡回法庭、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質量技術監督巡回法庭、維護軍人合法權益法庭等,司法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百姓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2005年,秦淮法院在全市首創法官聯絡員制度,精選38名法官,分別與全區47個街道社區、村委會結對擔任法官聯絡員,成立法官工作室,宣傳法律,調處糾紛。

  這些被群眾譽為“流動的法庭”,帶著泥土氣息的草根法官,廣泛活躍在社區群眾中,與群眾面對面釋疑解惑,使群眾足不出戶即可得到司法幫助。去年,法官共到社區、村委會走訪近千人次,開展集中法律咨詢20余場次,現場開庭20余場,上法制課20多場次,調處矛盾糾紛300余起,許多社區成為無訟社區、“零犯罪”社區。

  一起離婚案雙方因財產分割鬧得不可開交,社區群眾也各有各的評判標準。法官將庭開在社區。開庭這天,社區院子里圍來了100多位左鄰右舍的鄉親,法官把是非曲直擺在群眾面前,并動員社區干部和群眾一起向當事人說理說法。最后,法官用法律來引導老百姓懂理,用法律維護老百姓認同的社會基本價值觀、是非觀和社會判斷標準。案件雖然調解結案,但群眾明白了其中的法理,更懂得了做人的公理。

  準確判案,畫出護佑民權的紅線

  地處南京城南的秦淮,是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交匯地。隨著經濟社會轉型的深入,引發了各種新類型的糾紛。試管嬰兒討要繼承權案、馬某聚眾淫亂案、同性賣淫案等一批新類型、社會公眾關注的案件,對法官裁判是個考驗。

  “只有準確判案,畫出是非曲直的紅線,才能宣示行為規則,懲惡揚善,護佑民權,讓幸福司法落地有聲。”院長李彬說。

  李某與丈夫張某結婚多年未懷孕生育,夫妻決定通過人工授精的方式來生孩子。可就在李某懷孕期間,丈夫卻不幸患病去世。張某去世前留下遺囑,稱“孩子是通過人工授精而生,非自己孩子;房子贈與父母,別人不得有異議”。妻子不服,攜帶15個月的兒子,將公婆告到秦淮法院,為兒子爭奪遺產。

  這起全國首例試管嬰兒繼承案,涉及法律與倫理、道德、親情等的交融與沖突,而法律又對人工授精子女繼承權問題沒有明確規定。到底怎么判?全國的公眾在觀望等待。

  法律是世俗的學問,不能自絕于社會之外。作為法官,不僅要從法律職業的角度去獲得內心確信,還要以一個普通人的角度,看到法律背后的民生疾苦、社會評價。最終,法院判決人工授精所生的孩子享有一定份額的繼承權。許多法律專家評判,該判決是對法律條文作出的正確解讀,填補了人工授精所生子女繼承權方面的法律空白。此案被最高法院《公報案例》采用,成為指導同類型案件的裁判范例。

  司法裁決并非是從機器這邊喂進案件事實和法律條款,那邊就產出裁判結果的簡單過程。面對新類型的犯罪,秦淮法官以充滿智慧、思辯的執法藝術判定是非,懲惡揚善,給民眾以安全感。

  被告人李某以營利為目的,先后伙同劉某等人經預謀后,通過采取張貼廣告、登報等方式招聘公關先生,還制定公關人員管理制度,將“公關先生”介紹給同性嫖客從事同性賣淫活動。該案是全國首例同性戀賣淫案件。同性之間賣淫是否符合“組織他人賣淫”?該罪的特征在司法實踐中有不同意見。本案的審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最終法官依據立法精神和罪名文義所涵蓋的范圍及被告人李某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以組織他人賣淫罪對其實施了刑法處罰。該案的判決,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認同。媒體稱贊,秦淮法官準確執法,打擊了犯罪,維護了社會治安管理秩序和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幸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