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下午2點25分,鎮江經濟開發區法院大會議室。


  再過幾分鐘就要作為優秀人民陪審員的代表上臺發言了,夏詠華深吸口氣,試圖緩解一下緊張情緒。3點整,會場響起邀請的掌聲,她下意識地摸了摸頭發,走上了臺。


  夏詠華,2008年被選任為開發區法院人民陪審員,四年多的時間,不長不短,卻已經參加了近400件案件的陪審工作,是開發區法院陪審案件數最多的人民陪審員。


  建院六年來,開發區法院通過市人大常委會任命4批共43名這樣的人民陪審員。他們不穿法袍,卻與法官同權審案。他們是展示司法民主的一扇窗,六年參審3562件案件的數字告訴人們,人民陪審員并非“花瓶擺設”。


  近年來,開發區法院多措并舉,建立考評機制和交流機制,切實提高人民陪審員的法律素質和審判技能,有效減輕法官工作壓力,緩解案多人少矛盾,取得了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培訓管理有創新  院長上了第一課


  今年1月7日下午,在今年第一期人民陪審員培訓班上,院長高國華當了一回“老師”,給新任的人民陪審員上了第一堂課。他從陪審員制度的歷史沿革、人民陪審員的職業要求、人民陪審員的司法禮儀講到人民陪審員的“七大”作用,參加培訓的陪審員們紛紛反映獲益匪淺,對陪審制度、人民陪審員這一職務以及司法禮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在正式任用陪審員之前,開發區法院都要對他們進行組織培訓,由資深法官向他們講授審判紀律、司法禮儀、法律知識以及調解和審判技巧,強化陪審員與法官的配合,培養工作默契,幫助陪審員能盡快融入角色,學會準確把握各類案件的關鍵證據、庭審要點和調解方法,增強陪審員的綜合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方便陪審員更好地開展工作。


  1月8日下午2點,一場由人民陪審員扮演“審判長”“原告”“被告”的“模擬法庭”正在開庭審理一起借款糾紛案,20余名人民陪審員旁聽。


  從法庭調查、舉證質證、法庭辯論、總結陳詞到法庭宣判,“審判人員”們都全情投入,整個過程井然有序,“模擬法庭”當庭對此案作出了判決。庭審后,資深法官錢曉龍對模擬庭審的法律程序、審理過程、法律適用等給予了點評,針對案件事實本身和整個審判過程提出指導性意見,“我覺得判決不是解決案件的唯一途徑,調解可能更有助于案結事了人和。”錢曉龍的一席話說得在場的陪審員頻頻點頭。


  角色的互換讓陪審員們一方面學會把握原告、被告的心理,體會與法官的配合,盡快融入角色;另一方面也令他們對法庭審判有了更直觀的認識,親身體驗到了法庭的莊嚴。


  除此之外,開發區法院利用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等7所高校的共建,為陪審員提供高端的學習平臺。陪審員借助高校的知識和人才優勢,學習法學理論,創新工作技巧,增強法律素養,從而提高審判水平。


  優勢互補效果好  與群眾“零”距離


  “謝謝朱‘法官’,這樣調解,我們接受、我們信服,我現在就撤訴!”1月25日,張某到開發區法院撤訴的同時,又向該院人民陪審員朱國憲送錦旗致謝,感謝他圓滿解決了張某家多年的家庭矛盾,修復了30多年的夫妻關系。


  家住大港街道的張某與妻子結婚30年,并育一子。但因為丈夫張某常年在建筑隊打工,家里的事幾乎不過問,致使夫妻關系惡化,張某妻子遂到法院起訴離婚。案件迅速轉到有著豐富調解經驗的人民陪審員朱國憲手上先行調解。


  朱國憲是老鎮長,做群眾工作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人情常理、婚姻關系等角度,勸解當事人,發動他們的兒子做母親的工作。最終使雙方都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反思,夫妻和好。


  為緩解案多人少矛盾,開發區法院創新舉措,普通程序一審案件全部由法官和陪審員組成合議庭依法審理。庭審中,法官依法向當事人釋明法律,組織調解或依法裁判,陪審員從人情事理角度做好勸導工作,確保調解有根有據,判決合情合法,當事人心服口服。同時,利用陪審員深厚的群眾基礎,開展基層社會矛盾化解工作,提升陪審員參與調解的效果和成功率。陪審員也幫助法官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找準案件突破口,提高辦案效率。


  評議法官成機制  請陪審員挑“刺”


  近年來,開發區法院堅持司法民主,定期組織開展人民陪審員評議法官活動,并逐漸形成工作機制。


  早在2007年建院之時,開發區法院就積極搭建陪審員與法官交流互動平臺,將陪審員與法官實行分組結對辦案,在實現優勢互補的同時,也充分發揮陪審員的監督作用,給法院和法官提出意見和建議。


  當年底,開發區法院邀請人民陪審員到法院進行座談,首先,高國華院長向他們匯報了法院的主要工作,并請他們給法院工作提意見建議。座談會上,還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請他們對各審判業務庭的法官的工作態度、司法禮儀、審案效率、保守秘密等方面進行測評打分。


  據介紹,這項機制出臺之初,有不少人持反對意見。但從五年的實踐來看,這一項機制在規范法官言行,強化隊伍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今年1月,“陪審員評法官”活動進一步規范了考評指標,擴大了被評審判人員的范圍。活動共向33名陪審員發放測評表,征求對55名審判人員的意見、建議。根據測評結果排名次,有3名審判人員因滿意票較少,被紀檢部門“特別關注”。而對排名靠前的5名法官,則在全院予以通報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