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法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作者:朱先明 發布時間:2012-01-04 瀏覽次數:1090
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東部沿海的連島、高公島等海域,來自全國各地的上萬名漁民和養殖戶與當地農漁村的群眾,從事著海上捕撈和養殖等,為連云港海洋經濟的發展培育了新的增長點。僅紫菜產量就占全國紫菜養殖總產量的60%。
在這個美麗的海上家園,有一個特殊的法庭,它就是連云區人民法院海上巡回法庭。這個漂流在黃海上的法庭,在海上普法、在海上調解、在海上開庭,成為一道別具一格的亮麗風景線。
12月31日,筆者冒著刺骨的寒風,乘船來到這個美麗的 “海上家園”進行采訪。在這里,筆者見到連云法院民一庭庭長兼海上巡回法庭庭長浦洪,他正和漁民們圍坐在一起談笑風生地說著事。見到筆者,浦庭長高興地介紹說:“法庭成立2年來,庭里的法官輪流在海上共巡回審結各類糾紛383件,案件標的額達2700多萬元,轄區沒有發生過一起因海上糾紛解決不當而引發的民轉刑的事件。”浦庭長的話音剛落,漁民們就迫不及待地七嘴八舌說開了。
連云區連島辦事處副主任蘇勛章說:“我們這里除了旅游服務外,漁村的群眾主要都是從事海上捕撈和養殖,是海州灣海洋經濟區興起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但同時,債權債務、漁具損毀等引起的矛盾糾紛給海上安全帶來一些隱患,特別是大多數捕撈養殖戶是農漁民出身,文化程度低,不懂得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如有的訂立合同時被人鉆了空子,自己被騙了還蒙在鼓里。有的不知道怎樣打官司,不了解訴訟程序,吃虧了不是用法律來解決問題,而是動不動想用‘硬’、‘武’、‘粗’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連島辦事處西連島村黨支部書記顧寶家說:“自從有了海上巡回法庭后,法官們每周都要深入漁村出海巡回辦案,風雨無阻,現在,養殖戶們覺得安全多了,與誰有了紛爭,只要在約定的時間等候法官來處理,問題會很快得到解決。”
養殖戶告訴筆者:“巡回法庭法官上門辦案,養殖戶們可以一邊接受司法服務,一邊在海上生產和交易,實現兩不耽誤。現在我們知道了不少法律知識,這樣就可以避免許多麻煩,也不會吃虧。”
海上巡回法庭堅持以“案結事了”為目標,努力謀求案件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高度統一。對手頭的每一個案件,法官們情愿多跑幾趟路,多出幾趟海,盡量讓當事人在相互諒解的基礎上達成調解協議,化干戈為玉帛。
一位姓武的漁民講了自己的切身體會:今年7月,他因拖欠貨款,被王某告上法庭。法庭調查了解到,他目前經濟狀況十分困難,只有等到秋收后才能有錢償還。辦案法官2次走訪原告王某,講明被告的實際困難,讓他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王某最后主動提出給被告3個月的寬限期。今年10月,老武的網箱養殖喜獲豐收,他及時將賺的錢還給了王某。
在老武的網箱養殖區,筆者見到他網箱里準備春節前收獲的魚兒,大鱸魚在自由自在的游動,老武的臉上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老武高興地告訴筆者:“法官‘放水養魚’,讓我渡過了難關,我都不知道怎么感謝他們!”
據了解,近年來,連云法院海上巡回法庭審結的380余件案件中有369件是調解結案的,調解結案率超過九成。巡回法庭的審判工作確實收到了定紛止爭、案結事了的良好社會效果。
連云法院院長史良成深有感觸地說:“這300多件案件都是風里來浪里去的,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比在法院坐堂斷案要多好幾倍,但每一件案件都體現了人民法官為人民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