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南京訊:江蘇省南京市法院系統開展司法民主建設,源于不久前的一次調查。在歷時兩個多月的問卷調查和走訪后,他們得到百姓最多的反映是,“神秘”:法言法語聽不懂,為什么這樣判弄不明。法官正襟危坐,未上法庭先膽怯,一般都不愿打官司。

“法院神秘得讓群眾害怕,這與人民法院的名稱是不相符的。”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周暉國認為。于是,他提出了用“司法民主破除司法神秘化”的思路,用看得見的公正取信于民,讓法院再無神秘感。

周暉國認為,造成法院“神秘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段時期以來法律界推崇的法官“精英化”思想。“法官應該主動適應群眾需求,注重法律效果的同時注重社會效果。”他說。

高淳縣法院就是從當事人的感受入手,解決了一道訴訟難題。

被告張某因矛盾毒死了鄰居孫某養殖的螃蟹苗,孫某要求賠償11萬余元。

根據鑒定,孫某的直接損失只有1.8萬元。11萬和1.8萬的巨大差距,孫某很難接受。承辦法官就不斷地同孫某溝通,“你看,你的損失以后還能掙回來,可他砸鍋賣鐵也賠不了11萬塊錢。大家鄉里鄉親,退讓一步怎么樣?”

最終,孫某不但答應了1.8萬的賠償,甚至還“提醒”法官給張某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同樣的結果,因為處理方式的不同,效果大不相同。如今,讓“法言法語”變成老百姓聽得懂的家常話,已成為全市法官審理案件時的“硬杠杠”。

坐堂審案是許多人對法官的印象,而如今在南京,法庭開到田間地頭甚至病床前都不再是新聞。

曾某系南京市六合區某鎮村民。1997年,他將村中房屋變賣,1999年又將承包田交給他人代種。20009月,所在村組在重新調整責任田時,曾某因此未分得田地。2004年取消農業稅后,曾某向村組等部門要田未果,遂于20067月提起訴訟,要求村組返還其承包的8畝耕地并賠償損失9600元。

這個案子幾上幾下,當事人非常不滿。去年,六合區人民法院奉命再次組成合議庭審理。院長汪敏先后5次進村入戶調查情況,做不同群眾的協調工作。在2009年即將來臨之際,雙方終于達成協議,曾某承包權得以實現。

為了“讓人民知曉司法、參與司法、監督司法,實現司法與人民的融合”,南京市兩級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開設12368聲訊查詢系統;開辦《法庭傳真》電視節目;開展人大代表旁聽“百例庭審”活動,已有4590余名全國、省、市人大代表旁聽各類案件319件,人大代表提出各類意見和建議200余條。

南京玄武區人民法院鎖金村法庭有一個人民調解窗口,擔任調解員的是3名人民陪審員。去年11月的一天,一對夫妻相互指責著走進這個人民調解室。值班的人民陪審員劉春華笑臉相迎,幾句家長里短,就讓一場離婚官司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