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蘇州訊:2008年,昆山法院積極開展“訴調對接”工作,通過深化巡回審判、設立調解工作室、加強對調解工作者培訓指導以及與鄉鎮開展結對共建等工作,努力構建全社會大調解新格局,減少了糾紛成訟率,促進了社會和諧建設。特別是與周市鎮合力推進訴調對接、快速化解基層矛盾、依法服務社會穩定等共建成果得到了蘇州中院葉兆偉院長的充分肯定。新年伊始,昆山法院按照葉院長提出的工作要求,認真總結共建經驗,在進一步深化“訴調對接”上早作部署,在積極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上多下工夫。

一是健全機構設置。在院部和下屬的千燈、花橋、巴城三個法庭分別設立人民調解工作室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人民調解工作室與審判業務庭、人民法庭的工作流程,實現立案窗口與人民調解工作室的有機銜接,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工作室訴前調解等職能作用。切實加強與司法行政部門的聯系與溝通,配強配好人民調解員,使更多的民商事糾紛通過人民調解途徑妥善解決,促進審判工作與人民調解工作的雙向聯動,確保訴訟與調解從形式到內容的無縫對接。

二是加強巡回審判。制定出臺《昆山法院巡回審判實施意見》,督促、規范審判業務庭與人民法庭將巡回審判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抓緊抓好。克服“案多人少”的工作矛盾,繼續深入推進“百村百案巡回審判活動”,通過合理配置審判資源,將更多涉及民生類案件納入巡回審判的工作范圍,把貼近基層群眾生活的涉法案件進行公開開庭審理與宣判。同時,把巡回審判與預約立案、就地立案、指導人民調解、開展法律咨詢等便民利民舉措有機結合,力爭達到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穩定一方的工作目標。

三是強化法制宣傳。制定年度法制宣傳工作計劃,把相應的法制宣傳任務分解落實到相關庭室,按照城區和鄉鎮的不同特點,以企業員工、鎮村農民、在校師生為重點對象,因時、因地、因人而宜,通過講座、咨詢等多樣化方式,有計劃有側重地進行法制宣傳。加大宣傳調研的工作力度,通過電視、電臺、報紙等媒體,開展有針對性、經常性的法制教育,提升基層群眾的法制意識與法律水平,使更多矛盾糾紛妥善化解于訴訟程序之外。

四是推進和諧鄉鎮共建。針對周市鎮外資企業落戶多、易受金融風暴沖擊的現狀,將對該鎮社會矛盾糾紛的特點和成因進行廣泛深入的調研,實地走訪重點村企、學校、專門市場等,全面把握周市鎮社會矛盾糾紛狀況。通過召開農村片、社區片、企業片等不同類別的座談會,形成具體的共建實施方案,確保法院專人定向負責到位,幫助當地政府拓展矛盾解決途徑、提高糾紛解決能力。在與周市鎮和諧共建的基礎上,走好“服務鄉鎮發展、以點帶面推進”的新路子,不斷推廣活動經驗,擴大結對共建的范圍,為昆山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優質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