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法院“大學習大討論”活動用真功 見實效
作者:楊緒川 發布時間:2008-12-16 瀏覽次數:602
本網徐州訊:江蘇省銅山法院在大學習大討論活動中,緊密結合審判工作實際,將學習教育活動與深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爭創全國一流法院”、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及學習宣傳“東營經驗”等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使大學習、大討論的過程成為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謀劃思路、完善措施、推進工作的過程,有力地推動了以審判為中心的各項工作健康發展。
一是在隊伍建設上下功夫。銅山法院以大學習、大討論活動為契機,大力加強隊伍的思想政治建設和組織建設,一方面通過競爭上崗的形式使一批德才兼備的年輕干警走上了中層領導崗位,通過法官職業化改革優化了審判資源,通過支部換屆選舉保持黨組織的活力,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形勢的政治思想教育提升隊伍的政治素質,使全院干警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法律意識、廉潔意識,通過建立和完善各類人員考核機制,強化干警的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同時大力加強司法能力建設,通過有計劃的培訓和組織法官論壇交流,不斷增強提高干警“三個能力”:認識和把握全局的能力,把握社情民意的能力,增強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今年以來,該院干警的政治業務素質明顯提高,精神面貌明顯改觀,全年未收到干警違法違紀的舉報,實現了零違紀、零違法的目標。
二是在規范管理上下功夫。該院按照規范司法行為的要求,從立案、繳費、保全、開庭、合議、文書制作、文書送達、執行以及法官業外活動等多個方面著手,建立起包含業務管理、隊伍管理、機關管理等內容的一整套確保法官嚴格、文明、高效、廉潔執法的管理制度,并由紀檢監察室、政治處和審管辦等具體負責督查,做到人人有約束,事事有規章,處處有章可循,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今年該院被徐州市政法委確定為全市規范司法行為示范點,1-11月全院無一起超審限案件,無新的涉法進京赴省上訪案件,無因裁判不公引發當事人纏訴上訪而驚動上級領導機關的事件。案件結案率、調解率、執行到位率等重要質效指標跨入全市法院的先進行列,而上訴率、發回改判率以及信訪投訴率則大幅度下降。
三是在公開透明上下功夫。該院積極推行立案公開、案件審理公開、裁判公開、執行公開,增強審判工作透明度,重大案件的開庭審理和執行聽證都要主動邀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旁聽評議,對有一定影響和教育意義的案件還主動與紀檢、教育等部門聯系,組織黨員干部和學生旁聽庭審,接受教育;人民法庭在審理民事案件中,加大了巡回審理力度,邀請當地基層組織負責人和德高望重人員參與調解工作,既達到化解矛盾的目的,還起到了“辦結一個案,教育一村人”的社會效果,受到群眾的普遍稱贊。他們還通過向當事人發放征求意見表、召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座談會等形式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對法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今年共發出征求意見表5000余份,收集反饋意見和建議21個,現在已整改到位19個。
四是在服務大局上下功夫。該院緊緊圍繞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這一經濟建設大局開展工作,努力為銅山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堅強的司法保障,受到縣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該院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堅持重大部署、重點工作和重要問題及時請示報告,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法院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貫徹執行。在處理象縣自來水公司68名職工勞資糾紛和138名環衛職工勞動合同糾紛等涉及面廣、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群體性訴訟中,院黨組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和大局意識,主動向縣委匯報案情,主要領導親自出面與勞動、工會等職能部門共同做工作,妥善化解了矛盾,既維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又保證了相關企業正常運轉。為大力支持國有企業的破產改制,銅山法院在審理企業破產案件中,嚴格程序和規定,依法辦案,兼顧“兩個效果”的統一,今年先后審結了4家企業破產案件,通過審理破產案件,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上6000多萬元,為企業甩掉債務3億多元,重新安置職工1230人,化解20起矛盾糾紛,避免上了多起進京赴省上訪活動的發生,被銅山縣委縣政府授予“企業改制特殊貢獻獎”。
五是在司法為民上下功夫。從群眾滿意的地方做起,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以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價的標準,做好排民憂、釋民惑、護民利、解民難、平民怨的“民心”工作是該院大學習大討論活動確定的指導思想。在立案環節,加強文明接待軟、硬件建設,實行立案、導訴、法律咨詢、指導舉證一站式服務,發放便民服務卡,方便、快捷地辦理人民群眾訴請;在審判環節,積極開展巡回審判,方便群眾訴訟,開庭到鄉村、進社區,就地解決糾紛,及時保障群眾的正當訴求得以實現。為提高服判息訴率,認真執行并嚴格落實公開審判制度、判前釋法和判后答疑制度,讓人民群眾從法院承辦的每一起案件,處理的每一起糾紛,接待的每一次申訴,化解的每一個矛盾中,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和效率,感受到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真正使當事人贏得清清楚楚,輸得明明白白。在執行工作中,用足用活法律政策,窮盡一切執行措施,努力實現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實現執行工作的良性循環。強化司法救助。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積極采取緩、減、免交訴訟費的措施,讓那些有冤情而得不到伸張的群眾打得贏官司。關注特殊主體的現實困難,積極建立司法救助基金,對生活、生產陷入困境的執行案件申請人、刑事案件的受害人盡可能適時予以救助,幫助他們協調解決生活上的一時之急。今年該院共為困難群眾減免訴訟費9萬多元,發放執行救助金12多萬元。加強信訪接待工作,妥善處理涉訴信訪,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表達訴求,維護權益的愿望,逐步把涉訴上訪引入依法申請再審的軌道,今年審結的案件無一件上訪,信訪投訴率同比下降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