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淮安訊:如何建設“服務型法院”,在助推地方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大潮中有作為、有位置?這是淮安市楚州法院近年來一直積極探索的一個問題。今年來,該院把服務和保障地方經濟建設發展作為發揮審判職能的中心工作來抓,在為政府分憂、企業排難、群眾解紛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評。談到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務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今年上任的楚州法院院長袁開鋒感觸頗多:“法院要著眼于發展大局發揮職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面,也是踐行‘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具體體現。”

為政府分憂

方圓化纖有限公司在楚州區范集鎮境內總投資12億元建設燒堿項目、熱電項目和差別化纖維項目,今年6月份,首期4萬噸化纖維項目開工建設,該項目是淮安市鹽化學工業園的一項重點建設項目。項目建設過程中,遭到孔某等附近村民的阻擾,工程被迫停工,每天都有很大的損失,有關部門曾做了大量工作也難以奏效。在方圓公司提起民事訴訟后,院長袁開鋒一方面帶領領導班子成員,與村民面對面、心貼心廣泛交換思想,認真聽取村民們處理糾紛的意見和建議。經過連續六天的教育疏導,村民心頭的疙瘩被解開,他們誠懇地表示以后不再阻撓工程建設。另一方面,組織精干力量,依法以最快的速度、最強勢的力量組織強制執行,拉出紅線,劃出禁區,保證工程建設順利進行。市、區領導專程到辦案現場慰問干警,并對法院順利解決問題的做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像這樣運用法院職能,為政府分憂的事例還有很多……。

該院主動把服務第一要務放在重要位置上,建立了“上下聯動、工作銜接、服務和保障并舉”,把《服務經濟建設的若干意見》貫穿于司法服務網絡體系之中,并切實付諸司法實踐。為了進一步促進誠實守信市場經營環境的培育和優化,該院開展了“三個十”活動,定期組織十名法官,精選十部法律,每人舉辦十場講座,以為全區重點工作、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和重點社區提供司法服務作為切入點,大力進行法律宣講活動,幫助企業化解經營風險,完善管理制度,幫助群眾了解法律、合理維權,促進全區良好法治軟環境的優化,切實減少了政府在經濟管理中遭遇的誤解和無理阻撓。該院的這一做法,被地方黨委政府稱作為經濟管理的得力助手。

為企業排難

“年初,公司被官司纏身,我們曾考慮過撤資。是楚州法院卓有成效的工作,堅定了我們投資的信心。現在我們非常看好這里的司法環境,今后還將加大投資力度,上更多的項目”。江蘇某服飾制造有限公司外籍總經理史密斯高度評價了楚州法院的工作。

該服飾公司系英國外商獨資開辦的服裝出口企業,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與原料供應商鄭某產生欠款糾紛,鄭某持該公司所立的欠條,于今年3月份向法院起訴,要求該服飾公司償還欠款75000余元,并申請訴訟保全。法院依法凍結了被告公司帳戶中相應數額的款項。在辦案過程中,法官發現,被告公司負責人對我國的相關法律和司法程序缺乏了解。法官意識到該案標的雖小,但可能影響外商對本地投資環境的評價,遂精心準備了調解方案。4月份,主持調解的法官先從楚州當地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說起,然后循序漸進地將我國的法律規定和法院的審判流程,向雙方當事人作了詳細的解釋,雙方當事人頻頻點頭。史密斯先生通過翻譯表示,以前與原告在相互溝通和理解上有所欠缺,希望與鄭某把欠款的事情調解好。經過調解,雙方當事人當場訂立了協議,服飾公司分兩期在一個月內還清所欠貨款。調解結束后,史密斯先生對法官豎起大拇指,連贊“楚州法官,OKOK!”。

今年3月,外地客商在宋集鄉一處廢黃河地段投資興辦葡萄園。客商持砍伐證,清除樹木時,遭到姜某為首的近百名村民阻攔。葡萄苗如果不能按時栽植,將給投資方造成巨大損失。該院欽工法庭在接到訴狀后,當即辦理了立案手續。法官隨后到現場進行勘察,向有關村民送達傳票和相關材料。由于部分村民法制觀念淡薄,執行工作難以展開。法庭干警遂放棄休假日,在田頭和村民面對面談發展、談法律、談情理。經過連續4天的教育疏導,終于順利化解了矛盾。如今,葡萄園已成規模,一派生機。

為百姓解紛

今年春節前,該院車橋法庭受理了107外地名農民工訴某企業拖欠工資案件。因沒領到工資,眼看除夕之夜很有可能不能與家人團聚。該院在做了大量工作后,企業只發了67名農民工工資,還有40名外地技術人員的工資沒著落。得知這一情況后,院長袁開鋒親自來到案發鄉鎮,做耐心細致的工作穩定他們的情緒,并積極會同有關部門進行調解,僅用了三天時間,40名外地技術人員就高興地拿到了工資。工廠與工人還就今后的工資發放問題達成了共識,早已決意離職的技術人員見狀又改變主意安心地留了下來。他們一致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踏實,利益有保障。

近年來,楚州經濟發展進入快速發展期,企業和各類組織等市場用人主體之間,以及勞資之間大量的經濟糾紛亦隨之進入法院,有的糾紛矛盾十分尖銳,直接關乎職工們的切身利益。楚州法院在處理此類糾紛過程中,立足于發展與促進和諧的思維,用活各類司法方法,堅決摒棄“只問辦案,不問世事”的機械司法做法,積極運用調解、協調等司法手段,把維護民生與促進發展結合起來。該院在審判實踐中創設了“四個必調法”:涉及群眾利益,如土地承包糾紛、勞動爭議等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配合的案件必調;案情復雜,當事人情緒嚴重對立的案件必調;敏感性案件、社會關注程度大的案件必調;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集團訴訟案件必調。今年7月,該區某化工有限公司171名職工起訴討要公司拖欠的工資,該院在辦理了立案手續后,立即調派精干審判力量進行調解,勞資雙方的誤解和對立在法官們法、情、理并用的調解中逐漸消解。該化工公司在與起訴的職工理清了拖欠的工資款,當天足額兌現款項27萬余元。今年以來,該院通過“四個必調”、“判后說法”等辦法,取得辦結一案、促進一方的良好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