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徐州訊:“沛縣法院通過大學習、大討論、接受黨的領導、人大監督更加自覺;服務大局意識更加增強;履行職責更加有力;司法為民措施更加務實;司法改革更加深化;司法管理更加規范;隊伍建設更加重視。”這是96,縣人大代表王輝視查該院寫下的這段評語。

沛縣地處蘇北四省交界,各類案件多發地區,尤其是《訴訟費用交納辦法》實施以來,民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均呈上升趨勢。針對這種情況,為進一步深入宣傳“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法院工作指導思想,院黨組提出“創學習型法院,建高素質隊伍”,不斷加強人才培訓,提高工作效率,以適應形勢的發展,構建和諧沛縣。

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為創建學習型法院,自2004年以來,他們從實際出發,先后建立了大學習、大討論科學合理的學習教育計劃、完善考核、激勵和保障機制。四年來,投入50余萬元,購置了30多臺電腦,增添十多家報刊雜志,3000多冊法學資料,解決了法官和其他人員的學費等問題。率先成為全省、市、縣三級聯網的縣級法院,基本實現了辦公無紙化、信息網絡化、管理流程化。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評為省先進法院,大屯法庭評為全國十家法庭。截止目前,全院本科學歷的人員比例由200373%提高到94%

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在學習方法上,他們采取集中學習與分散學習相結合;個人學習與集體學習相結合;大學習與大討論相結合;政治學習與司法業務學習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該院不僅注重“從學習到素質”的提高,更注重“從知識到實際能力”的轉變。為了盡快提高法官整體素質,他們還采取了“走出去,請進來”,開展“庭審觀摩”,爭當“調解能手”、“辦案能手”、“撰寫裁判文書能手”,審判業務調研等多項活動,他們在注重法律知識、司法技能提高的同時,更注重政治覺悟的提高。適時組織法官到徐州參觀淮海烈士紀念塔,在塔前舉行莊嚴的宣誓儀式。請老黨員、老模范、老法官來院作報告,“三秋”、“四夏”,組織干警深入到農村,參加勞動,體察民情,增強人民意識。

沛縣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里,一曲《大風歌》千古絕唱。該院從挖掘繼承和宏揚漢文化入手,專門成立了漢文化與法院建設專題討論研小組。先后撰寫了《漢代法制》、《劉邦與法》等十多篇論文,還把每年5月定為文化活動月,增強了法院文化的感染力和滲透力,逐漸形成了從心憂天下司法為民,恪守法官職業準則的法院特色文化。

促進司法工作的開展

大學習、大討論,使法官煥發了無限熱情,東至微山湖,西至大沙河,無不留下干警的足跡,老百姓稱他們為“莊戶法官”。他們向當事人征求意見,從細微處著手,建立了一系列的便民措施,貫穿于訴訟過程。立案階級向當事人贈送訴訟指南,完善訴訟告知制度,利用宣傳牌、電子公示欄,公開“訴訟程序”、“案件流程”、“訴訟風險提示”、提供電子觸摸屏查詢案件信息等便民服務。人民法庭實行網上遠程立案,啟用了電子印章,設立了十個巡回審判點,依法巡回審理案件318件,減輕了當事人訴訟負擔;設立假日法庭,在節假日、雙休日審理案件107件,方便了群眾參加訴訟。在審判區提供純凈水興許儲物柜,設立當事人專門休息室,贏得了當事人的認可和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