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名投遞員從一拍兩散到再續前緣
作者:研究室 發布時間:2011-12-16 瀏覽次數:459
時至年關,蘇州市金閶區法院民事審判庭法官回訪了曾在法院提起訴訟的蘇州某廣告投遞公司,了解該公司勞資關系的發展狀況,為該公司員工進行了一場名為“誠信·企業生存·個人發展”的講座。公司劉經理深有感觸地對金閶法院院長韋煒說道,法院和企業的“和諧共建”讓他們公司的勞資關系進入和諧新階段。
一年前,蘇州市幾大賣場紛紛向蘇州某廣告投遞公司提出投訴,稱附近小區居民多次反映收不到他們委托該公司投遞的商品廣告。一些環衛人員還發現成捆的賣場廣告被丟棄在小區垃圾箱里。對此,賣場要求該廣告投遞公司賠償相關損失。由于無法查出具體的投遞責任人,廣告投遞公司決定把曾在這些小區投遞過廣告的57名投遞人員全部辭退。被辭退的57名投遞員是幾乎都是來自外地的民工,他們對此不服,聯合向金閶區勞動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主張已經與公司形成勞動合同關系,但公司未與自己簽訂勞動合同,應支付雙倍工資差額并為其補繳社會保險費用。
金閶區勞動仲裁機構很快對第一批共18個仲裁作出裁決認定:雙方之間屬勞動關系,廣告投遞公司應向這些投遞員分別支付1萬到3萬元的工資差額并補繳社會保險費。投遞公司對這一仲裁大為不滿,表示將起訴至金閶法院,聲稱如果法院也維持仲裁裁決的話,公司將關閉。而情緒過激的投遞人員接連圍堵公司大門,聲稱問題解決不了將到有關部門上訪。
此時,該投遞公司所在地街道立即啟動糾紛聯防聯處機制,按照與金閶法院的“和諧共建”要求,將這一情況反饋給金閶法院。
蘇州金閶法院經風險評估和預警研判,初步認為:從社會效果上看,該案如果維持裁決結果,對于一個資產不過50萬元的廣告投遞公司來說,將難以生存甚至倒閉,投遞員最后也只能得到很少甚至得不到任何補償。反之,如果投遞人員的勞動關系不能認定,任憑公司與投遞人員“一拍兩散”,57個投遞員可能會采取極端做法,存在集體上訪、反復上訪等影響社會和諧的隱患。
對此,金閶法院在收到廣告投遞公司對前述18個仲裁仲裁決的起訴狀后,沒有簡單地馬上立案,而是根據和諧共建活動中確立的糾紛聯防聯處機制,立即與當地勞動保障部門、工會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建議勞動仲裁部門對另外尚在仲裁程序的39件糾紛暫緩裁決。同時,金閶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與區勞動保障部門和區工會分別以訴前調解的形式,先后10多次召集廣告投遞公司負責人和投遞員代表進行法律解釋和協調工作。
經過多方努力,起訴至金閶法院的18起糾紛在立案前全部達成調解協議,已經進入仲裁程序的第二批共39起糾紛也達成和解,申請人全都撤回申請。某廣告投遞公司決定以社會穩定大局為重,留用絕大多數投遞員,對個別不再留用的投遞員也給予每人數千元的補償,而被留用的投遞員則表示今后將踏踏實實完成投遞工作。至此,這批可能引發群體性糾紛的勞動爭議案在金閶法院“和諧共建”機制的共同努力下圓滿畫上句號。
事后,金閶法院通過各種渠道,多次跟蹤案件處理效果,并在該廣告投遞公司建立了“和諧共建”點。至發稿前,該公司沒有發現類似的勞資糾紛,公司業務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新聞鏈接】
蘇州金閶區法院與轄區30多個街道、社區建立了“和諧共建”關系,每月10日的“法官進社區日”已堅持10年之久。通過“和諧共建”平臺深入街道、社區、學校、市場及企業,全面展開矛盾糾紛集中排查。制定了《涉訴矛盾糾紛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辦法》,根據不同的風險級別分別采取化解措施。對影響轄區穩定的重大矛盾糾紛隱患,及時提出防范建議,努力將矛盾糾紛及時預防在初始,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今年3月4日,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閻立充分肯定《金閶區人民法院進駐派出所“公調對接”室》這一“和諧共建”形式,認為金閶區法院與公安、司法部門的“這些探索性嘗試很好,望及時總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