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QQ實施詐騙的案例已經并不新鮮,不法分子大多是冒充QQ好友實施詐騙。因此,如果好友突然在QQ上要求你轉賬、充值或者為他購買什么商品,那極有可能是詐騙,你一定會通過其他渠道核實其真實身份。但如果對方是你的工作合作伙伴,你們之間有真實的業務往來,他熟悉你們之間的每個交易細節,談好價格之后,對于對方發來的銀行賬號,你還會去核實嗎?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很可能也會陷入新的QQ詐騙陷阱中。2月10,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法院就審結了這樣一起詐騙案,被告人龍某犯詐騙罪一審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七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三千元。

  李女士是吳江一家旅行社的負責人,該旅行社一直委托一家叫“魅力國際”的公司辦理客戶的簽證。去年8月30日,李女士和“魅力國際”公司結算費用,對方通過QQ賬號發來了結算單,里面包括收款用的銀行卡號,因為轉賬前李女士剛電話聯系了該公司,雙方還約定優惠200元,也就沒有核對對方的銀行賬號,直接將40500元通過電話轉賬轉入對方的賬號。轉賬明明是成功的,但蹊蹺的是,“魅力國際”稱遲遲沒有收到賬款,多次來電話聯系李女士,李女士這才發現自己可能被騙了,一核對對方的帳號,才知道上了當。而在這筆轉賬之前,李女士還轉到了另外一家公司7200元,因為對方就是常用的賬號頭像和昵稱,根本就沒有任何懷疑。

  李女士報警后,公安機關經過偵查,將遠在廣西的被告人龍某抓獲。歸案后,龍某交代了其犯罪手段:龍某通過非法手段購買來了李女士旅行社的QQ號及密碼,登錄后發現其與好友有業務往來,就用另外的兩個QQ號,一個把頭像、身份資料設置成和李女士的旅行社的QQ一模一樣,一個把與李女士存在業務往來的好友的賬號設置成一模一樣,并將原來的好友刪除,慌稱在整理時誤刪要求重新添加好友,這樣操作下來,兩家公司進行聊天時,其實都是與龍某在聊天,龍某就是雙方聊天時的“傳話筒”和“中轉站”,雙方在談論業務時,龍某只是原原本本地傳話,一旦涉及到提供轉款賬號時,龍某就“貍貓換太子”,把客戶的銀行賬號換成自己的銀行賬號,這樣,李女士打出的款項不知不覺就進了騙子的腰包。

  法官提醒,市民應當妥善保管好QQ等社交工具的密碼,并經常變更密碼,防止被盜。一旦發生異地登陸等異常情況時,要引起高度警惕,并及時更改密碼。在QQ上討論經濟往來及轉款項時,可以通過電話、視頻或者其他方式與對方再次核對,確認對方的身份以及提供賬號的可靠性,防止騙子通過類似“傳聲筒”式的新穎詐騙方式實施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