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中法院立足審判助力法治建設
作者:朱潔 發布時間:2016-11-14 瀏覽次數:2987
11月11日上午,揚中市法治建設指導員、揚中法院審委會專職委員朱亞平現場辦公,對港聯社區有關征地補償如何適用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的問題進行交流和解答。這是法官擔任法治建設指導員開展工作的一幕。
按照揚中市委統一部署,揚中法院12名干警受聘擔任法治建設工作指導員,結合審判職能,提供法律服務,化解矛盾糾紛,傳遞法治理念,助推社會和諧,為基層平安法治建設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沉下身子調研 把脈基層需求
基層社會治理面臨什么樣的問題和困難?基層同志對法治建設工作指導員工作開展有哪些意見和建議?需要法院提供哪些司法服務?帶著這些問題,揚中法院院長湯國生作為鎮江市派駐的法治建設指導員第一時間來到揚中市開發區進行調研,與鎮區領導共同確立精準的法治惠民鎮村行方案。
“征地拆遷矛盾激增”、“群眾信訪不信法問題嚴峻”、“陳年糾紛化解難度大”……實地調研中,湯國生認真傾聽并搜集整理了開發區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
與此同時,其他11名擔任法治建設指導員的干警也分別走訪了結對村(社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基層實際需求列出了矛盾糾紛排查、指導人民調解、送法下鄉等一系列法治建設指導“清單”。
“既然被賦予法治建設指導員的身份,就要為轄區法治建設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湯國生表示,要結合“法官下基層、審務進社區”活動,認真落實法治指導員與社區(村)“一對一”聯系共建制度,最終達到“四個提高、四個減少”的目標,即:法治思維提高、依法管理水平提高、社會法治意識整體提高、群眾對法治滿意度提高;非依法辦事減少、突出矛盾問題減少、治安問題減少、違規違紀減少。
據悉,揚中法院已將所有指導員的職責、聯系方式等信息做成公示牌,發放到每個指導員所駐村的村委會,并向群眾發放印有駐村法官姓名、聯系方式、聯系地址等法官聯系卡,要求指導員保持24小時開機,暢通群眾訴求、咨詢渠道。
指導人民調解 強化法治思維
10月19日,新壩法庭庭審現場迎來了新壩鎮永平村調處代表隊,村調解主任和“五老說和團”全體調處成員走進法庭,觀摩了一起因打架引發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的庭審。庭審結束后,新壩鎮永平村法治建設工作指導員、新壩法院庭長欒漢勤向前來觀摩庭審的調解人員傳授了調解工作經驗。
“通過旁聽庭審,我們從法官身上學到豐富的法律知識和調解實踐經驗,提高我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水平。” “五老”說和團成員希望法院能多開展類似活動。
日前,由開發區法庭編纂的《案例匯編》下發到各鎮區司法所,該《案例匯編》從開發區法庭判決案件中挑選了合同糾紛、民間借貸糾紛、婚姻家庭糾紛等不同類型的典型案例,用簡潔的語言和以案說法的方式釋法明理,讓司法所、人民調解委員會在調解矛盾糾紛時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受到了司法所、調解委員會工作人員的一致好評。
在推進“法治惠民鎮村行”建設中,揚中法院堅持“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的原則,加強對社區(村)人民調解組織和各類專業調解組織的業務指導,重點對婚姻家庭糾紛、勞動爭議糾紛、相鄰關系等類型案件采取培訓、觀摩、跟班、研討等多種形式,著力提高人民調解員調處矛盾糾紛的能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基層依法治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截至目前,揚中法院法治建設指導員共開展指導人民調解活動30余次。
多元化解糾紛 打造“無訟”社區
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是揚中法院一項特色工作。法院將開展“無訟社區”創建活動融入到社區加強自身建設的過程中,實現與社區建設的緊密結合,通過活動開展引導社區主動完善管理制度,推動社區建設和管理的規范化、法治化,健全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和化解機制,努力營造“一般矛盾糾紛不出村(社區)、重大矛盾糾紛不出鎮(區、街道)”的少訟乃至無訟的良好社會環境。
2016年9月,三躍社區村民李某駕駛電動車被朱某駕駛的轎車撞成右腿骨折,肇事者朱某拒絕支付醫療費,雙方產生糾紛,興隆街道三躍社區法治建設指導員宗鳴了解情況后,提前介入,做好雙方調解,要求肇事者承擔醫療費,雙方達成調解協議,法院及時依法確認其效力,賦予其強制執行力,一場糾紛得到及時化解。
目前,揚中法院與各鎮區積極加強互動溝通,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共同建立了矛盾糾紛排查、解決,巡回審判,司法建議等多項工作機制,強力推進“無訟”社區建設,在最大限度化解訟爭的同時,也不斷促進了基層組織在自身管理、糾紛防范、村民關系等方面的完善和管理。
據統計,12名法治建設工作指導員走馬上任以來共參與化解各類矛盾糾紛40余起,為促進轄區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