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死亡賠償金應歸誰所有?
作者:胡迎陽 發布時間:2016-11-09 瀏覽次數:2444
王某某生于1943年9月,無妻無子,系盱眙縣黃花塘鎮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供養了數十年的五保老人。王一、王二、王三系王某某同胞姐妹。2015年10月,被告張某駕駛變型拖拉機,行至黃花塘路口時與到路口變更車道轉彎的王某某駕駛的電動三輪車相撞,造成王某某受傷以及電動三輪車損壞,王某某經搶救無效死亡。該事故經盱眙縣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認定,王某某負事故主要責任,被告張某負事故次要責任。肇事車輛變型拖拉機在被告天安財保萊蕪支公司投保了交強險,事故發生在保險期限內。王某某因死亡保險公司應賠償死亡賠償金13萬元,黃花塘鎮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與王一、王二、王三就該筆賠償款的歸屬問題發生爭議,在多次協商不成的情況下,訴至法院。
本案在審理中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意見認為,死亡賠償金不是遺產,不能按繼承來處理。根據民法權利義務對等和公序良俗原則以及實際的經濟依賴關系,黃花塘鎮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應享有死亡賠償金。一是因為王某某是由黃花塘鎮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供養的“五保戶”,其數十年來一直都由黃花塘鎮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供養,王一、王二、王三三人未盡扶養義務,根據民法權利義務對等和公平原則,死亡賠償金歸王一、王二、王三所有有悖于民法原則和立法精神。二是從公序良俗角度出發,應弘揚“老有所養”的民族傳統,倡導社會化“養老”,對“五保戶”的實際供養人應賦予獲得相關死亡賠償金的權利,這如同子女送養他人后,養父母獲得監護權、贍養權一樣。
第二種意見認為,該筆死亡賠償金應歸王一、王二、王三所有。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主要理由如下:
(一)從農村五保供養的性質及黃花塘鎮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的職能看,死亡賠償金不應歸屬黃花塘鎮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
從五保供養的歷史沿革看,五保供養是我國農村一項傳統社會救助工 作。從1956年6月建立這一制度起,迄今已有60年發展歷程。2006年國務院頒布新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明確規定將農村最困難群 眾納入了公共財政的保障范圍,實現了五保供養從農村集體內部的互助共濟體制向國家財政供養為主的現代社會保障體制的歷史性轉變,同時規定“五保戶”個人所有合法財產不再歸集體組織,而歸個人所有。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作為社會保障體制的組成部分,保障“五保戶”的正常生活系其法定職責,其不應從該責任中獲利。
(二)從侵權責任的制度功能看,死亡賠償金也不應歸屬黃花塘鎮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
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基本思想在于填補損害,而五保供養制度系以維護農村生活特殊困難群眾之生存權為其根本出發點,旨在通過國家財政保障該特定人群最低必要之生活,國家并不因此享有五保人員的個人合法財產,同時該“五保戶”的死亡并未給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造成任何損害。此外,如果賦予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對該筆死亡賠償金享有請求權,則尚存在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為了自己額外的利益人為制造事故的潛在道德風險。
(三)從對死亡賠償金的請求權基礎和法律性質分析看,死亡賠償金請求權人只能是死者近親屬。
根據《繼承法》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可以明確的是,死亡賠償金不屬于遺產。因為受害人已經死亡,其權利能力消滅, 民事主體資格不復存在,所以死者本身不可能遭受財產上的損害。既然死亡賠償金并非對受害死者損害的賠償,其只能是對與受害死者有關的近親屬的賠償。根據民法通則司法解釋中關于近親屬的界定,王一、王二、王三應享有請求權。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因而死亡賠償金請求權人只能是死者近親屬,即王一、王二、王三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