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論精神贍養
作者:張明廣 發布時間:2007-11-21 瀏覽次數:1483
原以為精神贍養是最近才興起的新名詞,看《論語》子游問孝篇時,方知道2500多年前,圣人孔子就已經提倡精神贍養了。
在子游問孝篇中,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養;不敬,何以別乎?”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現在所謂的孝順,是能夠養父母就行了,但就拿狗和馬來說吧,你也能做到飼養它,如果對父母不誠心地孝敬的話,那養父母和養狗馬又有什么區別呢?
孔子所提倡的這種“敬”孝,就不僅是指物質上的,還包括精神方面的贍養。
前幾年接觸到的很多贍養案件,起因大抵都是因為子女連最起碼的物質贍養都不愿保障。我記得那時侯有一位好不容易才下決心“告兒子”的老大爺在開庭前傷心地告訴法官:只要兒子能讓我吃飽點,穿暖和點,我也不來法院打這個官司,他40多歲的人了,我操心給他蓋房子娶媳婦,分開家好幾年了,我現在都快70歲了,他就連過年過節都舍不得拿一個雞蛋來看過我。
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理論,只憑一點道德的底線,誰見了誰都生氣,每當看見來院打官司的老人,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從自己家走到法院這條路的艱難和漫長,那每一個腳印下面都是深深的遺憾。
在人們物質生活逐漸得到很好改善的今天,老人贍養的內涵也逐步走向本文開篇中孔子所講的“敬”孝,也就是精神贍養。
記得有一個公益廣告,里面一位老大媽過生日,擺了滿滿的一桌菜,可是等來的不是兒女們的歌聲和祝福,而是一個個的電話,電話的主題除了“忙”以外,剩下的就只有問候送來的電唱機、電冰箱什么的好不好用,子女們是想讓父母生活得好點,可是他們忘記了整天和機器生活在一起,父母的精神怎么會得到安慰,怎么快樂得起來呢?
看到這一個公益廣告時,我聯想起我上大學時英語課本里的一篇文章,講的是西方社會里的一個故事:一位老太太在過80歲生日時,早早穿好漂亮的衣服,等著她的女兒也是她惟一的親人來為她過生日。可是等了半天,她女兒和女婿都沒來,只給她寄了一張支票,讓她自己買自己喜歡的生日禮物。老太太很傷心,她用顫抖的雙手撕碎了那張支票。
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贍養老人都應該不要忘了老人都還有精神需求。日常生活中,許多子女對待自己老人都是僅僅滿足于提供物質上的需求,認為老人有吃、有穿,就沒有啥可愁的了,其實在今天,贍養老人更要關注精神贍養。
筆者通過對蘇北某基層法院受理的36起贍養糾紛案件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有12件是老人生活困難,5件是因為處理具體家庭事務方式不妥引發矛盾,其他剩下的19件則主要是因為子女對老人態度上不敬,一定程度上傷害了老人的心理。精神贍養糾紛占了很高的比例,趙大爺的案子是其中比較特殊也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趙大爺曾在供電局工作,退休后,自己的工資不低,還有積蓄,兒子就是整天忙碌,難得打個電話,三年中從未登門看望老人一次,老人心灰意冷,狀告兒子,提出了特殊的訴訟請求,要求兒子每年給自己過生日,每月回家吃飯兩次,支付生活費60元錢。其實老人不缺這60元錢,只是想通過訴訟的方式走出孤獨的晚年,這個案件暴露的就是精神贍養的社會問題。
我們沒有人會自己覺得不孝順,但應該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孝順,才可以讓父母真切的感受到晚年的幸福。“孝”應該是父母在世時,兒女們能夠真正做到不僅僅從生活上照顧和關心他們,又能從精神上安慰他們,讓忙碌了一生的父母無論是在物質世界還是在精神世界里都能夠安享晚年,要真的做到了,那么古人所說的“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大概就不再是一種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