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堤上的流動法庭-安豐法庭司法為民紀實
作者:趙建東 王小燕 發布時間:2007-11-05 瀏覽次數:3093
安豐人民法庭位于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東臺市安豐鎮境內,由于地處黃海之濱,古時常遭洪災,民眾深受其害。北宋著名愛國詞人范仲淹在這里建造了一條大堤,從此洪水不再泛濫,百姓生活安康,這條大堤因此得名“范公堤”。如今,安豐法庭在轄區各鎮設立了固定巡回審判點,開展巡回審判、就地辦案,使老百姓不出村口就能解決糾紛,被百姓們稱作“范公堤上的流動法庭”。
就地辦案,開展“庭審直播”
農村當事人文化程度有限,即使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法官也得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作出解釋。庭長趙建東對此深有感觸,他始終要求庭里的法官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耐心,不厭其煩地為群眾辦案,滿懷深情地解決糾紛。
安豐法庭曾受理12件梁垛鎮農村合作基金會債權債務清償辦公室訴村民的一般借款合同糾紛案件。由于原告相同,且大部分被告都為梁垛鎮村民,為方便當事人訴訟,立案的次日庭長即帶領全庭同志來到巡回審判點??梁垛鎮派出所內,6名被告因外出打工無法參加當日的庭審。法官們與到場的6名被告面對面進行耐心細致的講解,一方面從法律角度剖析原告訴求合法有據理應支持,另一方面從常理闡述欠債還錢是自古以來天經地義的道德準則。九月底的天氣,秋老虎的余威仍在,熱浪一陣陣襲來,幾個小時過去了,法官們講得口干舌燥,汗流浹背。6名被告看到法官們不辭勞苦,也深受感動,同意調解并盡快償還債務。同時,原告方在法官們苦口婆心的勸說下也同意部分確實有困難的村民分批歸還欠款。政府長期以來遺留的問題在法官們的手中得以圓滿解決,同時也讓群眾心服口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這是安豐法庭巡回審理中屢見不鮮的場景,不僅法庭干警,就連普通村民們都早已習以為常。兩年多來,安豐法庭巡回審結的案件占結案總數的40%,每一次巡回辦案,都是一次生動的普法教育,群眾親切地稱之為“庭審直播”。
高效辦案,降低訴訟成本
“最大限度降低訴訟成本,竭盡全力救助弱勢群體”是安豐法庭長期堅持的一條原則。富安鎮78歲的村民仲某因兒子梅某不履行判決書所規定的贍養義務,跑到安豐法庭哭訴,花白的頭發、皺紋交錯的臉龐、骨瘦如柴的身體、破舊的衣服,無一不使得在場的法官們心酸。了解情況后,法官們立即趕到梅某家做工作。起初梅某態度強硬,揚言即使坐牢也不執行。數日內,法官們多次上門做工作、反復為其講解法律,同時讓梅某意識到自己也有年老的一天,現在要為孩子做好榜樣。融情融理的話語使梅某終于認識到“百字孝為先”的做人準則,同意給付每月100元的贍養費,并表示今后一定善待老人,盡好贍養義務。短短數日內,在法官們的努力下,又一位老人能夠安度晚年,享受天倫之樂。
普及法律,維護轄區穩定
針對多數村民法律知識和訴訟經驗缺乏的普遍現象,安豐法庭干警避開春耕秋收冬播的農忙時節,利用節假日或休息日深入到農家院落、村鎮社區、工廠企業,通過向廣大百姓講解法律知識、宣傳法律法規、解答村民疑問等形式,進行普法宣傳,進一步提高農民知法、懂法、用法能力。同時,針對農村人民調解員業務素質普遍不高的現狀,法庭還經常組織干警下鄉對其進行業務指導和培訓,提高他們解決糾紛的能力。針對農村青少年違法犯罪時有發生的狀況,干警們定期深入到農村中小學校義務上法制課,以深刻的理論教育和對典型案例的精辟分析以及播放法制教育片等形式,增強學生的學法、守法意識。安豐法庭的干警們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走遍了轄區的每一個腳落,把法律服務送到了千家萬戶,贏得了轄區人民的聲聲贊譽。
判后回訪,掌握農情民意
為了徹底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安豐法庭的法官們堅持通過回訪真正做到案結事了。在庭長的帶領下,全庭干警長期以來注重做好經濟糾紛、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糾紛等類型案件的回訪工作,積極探索總結回訪工作的經驗和方法,將審判、執行中的訴調對接運用到回訪中來。有時只是一通電話,簡單的問候卻足以讓群眾感動;有時利用巡回審理之機順便回訪,近距離的接觸更好地掌握群眾的心態;有時則是精心布置的座談會,曾經的糾紛雙方最終放下心中的疙瘩。與此同時,安豐法庭還經常邀請轄區內的民調組織和人民調解員一起參與該項工作,使大量苗頭性問題得到及時解決。
“釅釅一片愛民情,宛若平常一首歌”。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那些穿梭于田間村野的綽綽身影,那些跋涉在范公堤上的堅實足跡,無一不在訴說著安豐法庭干警們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點點滴滴。法庭碩果累累,干警們卻沒有絲毫滿足,仍一如既往全心全意、踏踏實實為人民服務著。我們有理由相信安豐法庭干警一定會像奔流不息的范公河水一樣不斷向更高更新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