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份,我參加響水縣關工委組織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調查,走訪了部分鄉鎮中小學、派出所、和司法機關的直接辦理刑事案件的部門,感到未成年人犯罪和預防、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勢十分嚴峻,不容樂觀。感到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項艱巨的、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是關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關系到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關系到我們目前“十二五”規劃如何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問題。為認真落實好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中政委 “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電話會議精神,本文側重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成因及應采取的防范措施作一些探討。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

  根據我們這次對近年來響水縣72名未成年人犯罪調查情況來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以下特點:

  1、財產型案件占很大的比重。調查情況表明,財產型犯罪案件占總發案數的69%,犯罪類型主要有盜竊、搶劫、敲詐勒索等。

  2、團伙型犯罪數量較大且大有增長的態勢。未成年人犯罪團伙成員一般以親屬、同學、同村(居、組、社區)的人為主。臨時糾集團伙犯罪也日趨增多。從調查情況來看,團伙犯罪約占總發案數的70﹪每年遞增6.1﹪。

  3、作案地點大多在縣城、城鎮小集、和交通要道。改革開放30多年來鄉鎮各項建設了很大的發展,但城市的各項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對青少年仍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對那些好逸惡勞又想迅速致富的人來說,盜羊竊雞已遠遠不能滿足要求,轉而把眼光瞄準城鎮、交通要道、工業園區,盜竊高檔生活用品、工業原料,合伙攔截車輛搶劫物資、現金,有的借打工之名,在城鎮實施其他犯罪活動。

  4、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未成年人由于受黃色的影視錄相的毒害,常常模仿境頭里的動作,帶假面具、戴手套等反偵查手段。在我們調查的72名未成年被告人中,采取這些手段的占總數的22%。

  5、尋釁滋事、聚眾斗毆犯罪日趨嚴重。過去農村青少年犯罪相對城鎮較少,近幾年來,由于新農村建設速度加快,道路四通八達,現在和城鎮青少年常常聚在一起,拉幫結派、打架斗毆、尋釁滋事,有的設香跪拜、結成同盟,成為社會的一種惡勢力。危及社會治安的穩定。這幾種犯罪約占總發案數的23%。

  6、文化層次偏低。在被調查的未成年人犯罪中,小學文化占64%,初中文化占33.5%,高中文化占2.5%。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除了自身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法制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等主觀因素外,還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視的客觀原因。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

  1、家庭成員結構的缺陷,導致子女心理發育不健康。

  父母早亡、離異、或重新組合家庭等都會使孩子感受不到親情,享受不到家庭的溫馨。同時使家庭失去或削弱調整功能,對未成年人起不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教育作用,給未成年人心靈上蒙上了一層陰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形成孤僻性格,遇事情緒不穩定,在不良因素的誘引下,常常會走上犯罪道路。

  2、個別家長自身素質較差,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產生消極影響。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在調查中發現青少年家長往往受環境、文化水平的限制,出言不遜,舉止不雅,不大注意自身的言行對子女的不良影響。有極少數家長本身品格低下,道德敗壞,嗜賭成性,非偷即搶,流里流氣,未成年人在這種環境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極易走上犯罪道路。

  3、只顧掙錢,放棄或忽視對孩子的教育。黨的十七大以來,新農村建設速度很快,一村一品、一鄉(鎮)一品已初具規模。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迅速,大批勞力流向經濟發達地區或涌向城市,他們的確掙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由于不少家庭夫妻雙雙外出,將孩子交給祖父母或親友代管,出現了大批的留守兒童,這樣形成了他人不想管、不便管、和管不住的現象,使孩子失去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4、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直接影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現在大部分家庭屬于溺愛型,父母對子女、祖父母對孫子女的學習、生活方面的要求,有求必應,不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容易使子女養成了任性、獨尊、自私、專橫的性格。個別放任型家庭,父母對子女的成長過程漠不關心、聽之任之,父母跟子女的關系較為冷談,子女感到異常失落,很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影響下走上犯罪道路。少部分粗暴型家庭,急于子女成龍成鳳,不善于正確引導子女、教育子女,子女稍有不是,不是打就是罵,甚至采取棍棒式教育,使子女的心靈上受到嚴重的摧殘,如果其他措施跟不上,容易使子女跟父母離心離德,走上極端,從而誤入歧途。極少數利已型家庭,往往只顧經濟利益,過早地讓子女退學,帶出去做工經商,使子女失去學校學習和受教育的良好機會,染上了利已主義和金錢萬能的思想,容易為金錢而犯罪。

  (二)學校教育存在的不足

  1、忽視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社會上評價一個學校教育工作的好壞優劣,往往以考試的分數、升學率和考入什么學校的生數比例為標準,所以導致學校把文化課教學放在第一位,而很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致使少數學生是非不分,法制觀念淡薄,法制意識不強。

  2、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家訪和召開家長會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的好方法。但近些年來,少數學校堅持得不夠好,學校不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家長不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加之,現在大批留守兒童的出現更增加了這方面工作的難度,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無法互補,無法互相配合。在72名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期間,學校沒有和家長建立正常的聯系,也沒有一名家長主動到學校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

  3、學校對“差生”存在偏見。有的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將平行班級分成快班和慢班,片面地將標準班額改為小班和大班,對慢班和大班在師資配備、教育教學管理方面明顯重視不夠,人為將“差生”打入另類,極少數教師德滑坡,對成績差的學生很少做或不做轉化工作,對慢班、大班里差的學生關心不夠,熱情不高,對分數過低、表現較差的學生產生厭惡感,甚至抱有歧視的態度,教師對這些學生所采取的方法往往又是簡單粗暴,致使這些學生容易產生破罐破摔的心理,最后滑入犯罪的深淵。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原因

  1、不健康的精神產品對未成年人起著誘導的作用。近幾年來,各級黨委政府的宣傳、文化、公安、工商、關工委對網絡文化市場采取多種措施進行了凈化。但一些宣傳暴力、淫穢的影視錄相還公開或半公開地播放,不健康的小報、雜志、碟片充斥街頭巷尾,不少青少年受這些格調不高、趣味低下的作品的刺激,走上了強奸、搶劫、敲詐勒索的犯罪道路。在我們調查的72名未成年人犯罪中犯強奸、搶劫、敲詐勒索罪的約占26%。

  2、賭博之風,對青少年毒害很深。近幾年來,雖然各級政府狠抓了禁賭工作,但從農村到城鎮賭博現象仍十分普遍,有些地方發展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有的家長甚至主動教孩子賭博,未成年人長期耳濡目染,往往從小玩小賭到大玩大賭,致使輸了錢后,非偷即搶。在調查72名未成年人犯罪中,因賭博而盜竊、搶劫犯罪的占31%。

  3、基層組織未能很好地履行教育、保護未成年人的職責。目前,村(居)基層組織忙于新農村(文明街道)建設,往往重視經濟指標,忽視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效地貫徹落實。同時,有少數基層組織建設不配套,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群眾組織未能發揮教育、引導等職能作用。村(居)委會、社區在配合司法部門對刑滿釋放人員、管制人員、緩刑犯、假釋犯、監外執行、保外就醫等人員的跟蹤教育措施不得力,甚至聽之任之,無人過問。造成少數未改造好的人員和不想改造的人員管理上的空白地帶,在那里繼續犯罪作惡,有的甚至教唆青少年共同犯罪。有少數基層黨組織渙散軟弱,戰斗力不強,導致歪風邪氣盛行,封建迷信活動猖獗,危害了青少年健康成長。

  三、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議

  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帶著愛心和責任動員組織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關愛教育工作,讓他們能多享受家庭的親情、社會的溫暖和正規的義務教育。打好基礎,繼續深造,使每一位未成年人將來都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有用人材。

  1、加強村(居、社區)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增強群眾的自我教育功能。事實說明,要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抓好基層黨支部為核心的班子建設,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民兵、治保、民調、關工委組織的職能作用,辦好文化站、文化室、校外輔導站等文化陣地,開展一些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教育和武裝青少年,使青少年學法懂法守法,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識,增強青少年的法制觀念。開展評選“遵紀守法光榮戶”、“五好家庭”、“科技示范戶”等活動,積極配合司法部門做好“五種人”的跟蹤教育,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2、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職能。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成長的主要場所,對未成年人的成長關系極大。家長要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采取正確的疏導方法教育子女,和子女做知心朋友,不斷交流思想、增加感情、增添親情。使孩子感到家庭的溫馨,給孩子造成學習、生活、成長的良好環境。另一方面,父母作為孩子的法定監護人,對孩子應當履行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一旦發現孩子出現不正當的苗頭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要注意防微杜漸,以免未成年子女走上歧路。

  3、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職能作用。學校教育要不斷改革創新,堅持以人為本,把學校辦成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教育與武裝學生的堅強陣地。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原則,狠抓思想品德建設,不斷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和法制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要堅持科學育人的方法,正確對待升學率,正確對待分數,認真細致地做好差生的轉化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不能體罰,不得隨意開除,要落實好《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時,還要堅持和完善家訪和家長會制度,使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各鄉鎮中心小學一定要解決好留守兒童的食宿問題,使他們的父母在外放心,祖父母和親友在家安心。

  4、充分發揮公、檢、法、司政法機關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教育職能作用。政法機關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時,一定要帶著愛心和嚴肅執法的心態,全面貫徹“特殊保護,優先保護”的理念,積極推行刑偵、批捕、起訴、審判、投監的管理創新,樹立保護理念,全方位保護未成年人利益;樹立教育理念,堅持少年司法是教育,變司法處罰為司法教育;樹立參與理念,讓社會各界參與少年司法工作,建立保護的“大格局”。搞好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護,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一個重點。使每個未成年被告人都得到救贖,我們應引入心理干預機制,設立“心理疏導室”,進行心理咨詢測評試驗,進行心理疏導,重啟未成年被告人心靈之窗。我們要大力推動為民司法、能動司法,認認真真地向全國優秀法官詹紅荔同志學習,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帶著強烈的愛心和責任心,搞好未成年被告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同時,各政法機關要十分重視“六五普法”工作,把法制進校園活動扎實而有效地開展起來。要不斷優化少年司法環境,促使全社會形成關心和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濃烈氛圍。

  5、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都來關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如果現在我們對未成年人的成長漠不關心,不重視,那我們就迷失方向、失去目標。我們應把這件事緊緊地、牢牢地抓在手上。一是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文化、文藝、網絡等部門和單位要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糧。如多搞一些象組織中小學觀看百部愛國影片活動,培養未成年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又如在建黨90周年之際,各級黨委政府在大、中、小學都進行了“學黨史、頌黨恩、跟黨走”的主題教育活動,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切實加強文化、網絡市場的管理,堵住一切漏洞,杜絕反動、黃色的精神產品出現、傳播。防止不健康的精神產品污染市場、污染環境、污染青少年。三是認真貫徹、執行《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全社會都要為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娛樂、保健等等創造必要的條件。企業必須嚴格執行《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不得招收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對流浪乞討或離家出走的未成年人要徹實落實好國辦發(2011)39號《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的文件精神,政府的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做好救助、監護工作,造成未成年人成長的問題處處有人管、有人問。使未成年人能夠健康成長。對完成義務教育后不再升學的未成年人,有關部門要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技術培訓,使他們成為新一代的有技術的勞動者。

  (作者系響水縣人民法院關工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