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上午,江蘇省無錫市崇安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寵物貓配種引發的糾紛案件。原告丁某因被告華某家的母貓生育四只小貓后未按約定交付一只小貓打起了官司。經法院調解,被告華某支付丁某1900元配種酬勞,訴訟費由丁某承擔。

  寵物貓配種起風波

  丁某和華某都喜歡養貓,兩人在無錫的一個寵物群內結識。華某家的加白英短正好需要配種,便詢問群友有無愿意提供公貓。丁某看到后主動聯系了華某,稱她家的品種是蘇格蘭折耳貓,當時購入的價格在5000元左右,品種好。兩人一拍即合,并達成口頭約定:由華某將家中的母貓送至丁某家中進行配種,若母貓成功懷孕生下公貓的后代,允許丁某從中挑選一只幼貓作為報酬。

  今年3月14日,華某將母貓送至丁某家中。回家后,雙方通過微信聯系,丁某將兩只貓呆在一起的照片發給華某。但讓華某沒想到的是,十天后等待的結果竟然是母貓失蹤了。華某十分著急,甚至報了警。經過丁某的尋找最終將母貓找回,但兩家卻因為此事產生了矛盾。

  幼貓不像公貓引爭議

  丁某稱,華某把貓拿走后就沒再聯系,直到今年7月,其看到華某在朋友圈中曬出四只幼貓的照片才意識到配種成功了。按照當初的約定,丁某便向華某索要一只幼貓,華某卻稱小貓并非丁某家公貓的后代。

  華某的理由是,出生的小貓都沒有長的像公貓的,且都是長毛,而丁某家的公貓是短毛。在配種期間,丁某既沒有相關視頻,也沒有每天發來照片,母貓還失蹤過一段時間,所以小貓不一定是丁某家公貓的后代。

  面對華某的說辭,丁某很不服氣。丁某表示,她家的公貓是折耳,而四只小貓中有兩只都是折耳,根據遺傳,折耳是顯性基因,所以小貓肯定是她家公貓的后代。為此,丁某還拿出自己當時冒充買家去問華某購買小貓的聊天記錄。丁某懷疑,華某已將四只小貓全部出售,價格在每只4000元左右。為此,丁某訴至法院,要求華某支付其一只4000元幼貓價格的配種酬勞。(文中均為化名)

  法官提醒:動物配種教育最好簽訂合同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華某告訴法官,四只小貓都送掉了,現在要拿出一只貓是不可能的。最終,在法官的調解下,華某愿意支付給丁某1900元了解此案,雙方簽署了調解協議,華某當場通過支付寶轉賬給丁某,雙方就此事再無糾葛。

  此案雖然比較少見,但是名貴寵物品種有償交配是圈內很正常的現象。因為雙方是口頭約定,很容易出現糾紛。一方為另一方提供動物配種,從本質上雙方形成合同關系。依據雙方所述推斷,這種關系屬于有條件(有償)的合同約定,確定這類約定必須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否則一旦合同約定的主體目的實現,雙方需承擔的義務履行,就會扯皮。如果雙方約定明確,比如有書面文字,任何一方違約,依據約定違約方承擔什么責任一目了然,即便打官司舉證也會簡單得多。

  承辦該案的法官祝翔表示,近年來,飼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因寵物引發的糾紛也呈上升趨勢,但上述案件還是第一次碰到。祝翔提醒,如遇到此類交易行為,雙方最好簽訂書面合同,能夠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免日后產生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