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浦法院“三個對應”力抓在校生犯罪預防工作
作者:錢明斌 譚健民 發布時間:2007-08-16 瀏覽次數:1661
本網連云港訊:榮譽檔案:1999年“全國法院系統優秀青少年維權崗”、2004年省級“青年文明號”、2005年國家級“青年文明號”、2005年江蘇省高院“首批規范司法行為示范點”。
花果山腳下有一座美麗的城市??江蘇省連云港市,她背山面海,集聚著山的靈氣,擁抱著海的氣魄,青山環繞,海天一色。新浦區人民法院位于該市中心城區,轄區面積近260平方公里,人口40余萬,轄區內共有35所中小學校、6所大中專院校,有學生近10萬人。
“城市的美麗還要體現在人文環境上,作為生活、工作在這片熱土上的我們每一位干警,都要為這座城市的平安、和諧作出應有的努力和貢獻!”該院院長趙倫同在干警大會上曾這么說過,正是這份對鄉土的摯愛,激發了全院干警堅持公正司法、維護社會穩定、創建“平安新浦”的工作干勁,突出表現在,該院少年審判工作,立足實際,創新思路,采取“三個對應”,積極開展在校生犯罪預防工作。一年多來,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今年上半年,該院共審理在校生犯罪案件被告人14人,同比下降70.83%。
手段上對應一個針對性:立足一次分析
去年上半年,該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在校生犯罪人數呈明顯上升趨勢,達48名,其中,以職業學校學生犯罪人數上升最為突出,占在校生犯罪總人數的91.67%。對此,該院認真查找原因,分析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1、社會原因:物欲化的畸形價值觀,媒體上泛濫的不健康信息,社會對未成年人的疏于管制,導致部分在校生是非觀念錯位,目標方向迷失;2、學校原因:片面強調智力教育,忽視道德和法制教育,學生在思想上的道德與法律“盲點”得不到及時修補;3、家庭原因:個別家庭管教方法不當,不能正確地引導和教育孩子,等等。經過分析,該院明確了工作思路,確立了標本兼治,構建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社會教育為依托,建立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的全方位綜合預防體系的工作目標。
時間上對應一個連續性:抓好二個結合
一是堅持審判與幫教相結合。寓教于審,在審判工作中維護失足在校生的合法權益,堅持三優先,即,優先立案、優先開庭、優先調判,做到隨到隨立,特事特辦。一方面,依法審理,在定罪量刑時,堅持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根據被告人的年齡層次、犯罪性質、犯罪情節、悔罪程度,正確適用從輕、減輕的刑罰處罰;在開庭審理時,堅持做到“庭前考察、庭審教育、庭后幫教”相結合,促使他們自我覺醒、認罪悔罪。另一方面,通過審判活動對被告人滲透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觀教育,為他們走上新生活鋪平道路。二是堅持學期與假期相結合。保證法制宣傳工作不漏盲區,通過召開觀摩庭、舉辦專題法制講座、開展模擬法庭、簽訂院校共建協議等形式,送法進學校,特別是注意結合特殊時期的特殊需求,如針對寒、暑期學生脫離學校、家長的教育和監管,容易受到網絡不良因素及其它負面社會因素引誘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在假期前為學生打好“法制預防針”,在假期中抓好法制宣傳,提高學生自我防范和保護意識,增強法律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滲透力。
范圍上對應一個全面性:建好五項工程
該院注重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將在校生犯罪預防工作建設成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首先,發揮公、檢、法整體合力,共同建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程。針對案件審理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與公安、檢察機關就健全工作機制、搞好犯罪預防以及相關法律問題進行座談,互通情況,形成共識。其次,發揮學校力量,建好教育工程。針對審判過程中出現的學校管理、教育方面存在的漏洞,及時向教育系統發出司法建議,查漏補缺、堵塞漏洞。去年以來,該院已先后向市教育局、區教育局、準海工學院及其它學校發放司法建議6份,為學校完善教育機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再次,充分發揮“社區矯正中心”作用,建好社區矯正工程。聯合社區采取回訪、書面思想匯報等形式,做好庭前調查,跟蹤了解改造效果和思想動態情況,將誤入岐途的在校生重新矯正入軌;第四,發動家庭力量,建好家教工程。采取與家長見面制度,了解涉案在校生成長環境,共同分析失足原因,有效開展感化、教育工作;采取邀請家長座談等形式,宣傳法制常識,為完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監管獻計獻策;第五,堅持定期回訪,建好改造工程。對判處監禁刑的失足在校生,少年法庭堅持定期回訪,與他們溝通思想,鼓勵他們安心改造、重塑人生。對被宣告緩刑、判處非監禁刑或免予刑事處罰的,跟蹤考察,開設社會實踐課,優化教育效果。
積極的工作得到了豐厚的回報,2006年以來,該院判處的46名緩刑犯中,35人重新入學,7人被評為三好學生,3人接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無一人違反緩刑監管規定,無一人重新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