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近年來,如東法院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圍繞“專業審判、柔性司法、以文育人”構建三位一體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格局,探索出一條符合司法規律、獨具東法特色的少年司法之路。

除了要判得對,更要管得寬

“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除了要判得對,更要管得寬。”這是如東法院幾代少年家事法官傳承致用的辦案準則,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2019年,如東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推出“法護春苗”支部品牌。干警顧曉丹是創始人之一,在多年的少年審判工作中,小光的案件給她帶來極大的觸動。

17歲的小光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父母又疏于管教,導致其誤入歧途:一年內通過交友軟件騙取錢款13100元,以暴力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財物1017元。經過多次評議,如東法院最終判決:小光犯詐騙罪、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二千五百元。全部犯罪記錄予以封存。

庭審即將結束時,小光哽咽著開了口:“法官阿姨,我知道我犯了很大的錯誤,但我還想在出去之后找份工作自食其力,我不知道還能給我這個機會嗎……”

“小光,本案的判決絕非對你人生的否定,而是以法律的警醒之力幫你重塑是非觀念,勇敢向前走,才能有光明坦途!”看著被告席上瑟瑟發抖的小光,顧曉丹不忍地說道。

本案下判后,顧曉丹和團隊成員前往連云港監獄探望小光,叮囑他要放下錯誤,嚴格約束自己,主動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治意識和自身素質。

如今,小光的生活重回正軌,正如當初他在法庭上期望的那樣,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努力打拼著未來。

受傷的孩子重展笑顏、“問題少年”走上正途、涉撫養費糾紛的履行督促……每一份“管得寬”的堅持,都離不開“法護春苗”黨建工作帶來的核心驅動力。如東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積極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干預工作,積極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干預機制,形成了以院外專業機構心理咨詢師為引導,少年家事法官為儲備的“內外結合”工作模式,幫助未成年被害人、被告人實現“無痕”回歸。

做好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小軒出生時患有先天性左側耳廓畸形,受年齡限制等原因未能及時進行手術治療。父母離婚后,小軒由母親王某撫養,父親張某每月給付小軒生活費600元至其獨立生活時止,教育費、醫療費由其父母各半承擔。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耳部畸形對小軒的生活的影響也逐漸顯露。2022年小軒在上海某醫院做了耳部正畸手術,手術住院及治療共計花費14萬余元。然而張某以正畸手術費用系醫學美容的費用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醫療費為由,拒絕承擔一半的手術費用。

如東法院審理認為,小軒患有先天性外耳畸形,其至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診療,診療資料對其左側耳部情況進行了詳細記載。手術目的是修復先天畸形造成的缺損,恢復其左耳外觀,不同于以整形為目的而進行的改善外觀的美容整形。法院依法支持了小軒要求爸爸承擔一半醫療費的訴訟請求。庭審結束后,主審法官當庭向小軒爸爸宣讀了《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就探望、撫養、監護等內容進行了重點提示和說明。

“做好孩子的工作永無止境。”在如東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吳云霞看來,“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的理念和精神是抽象的,但落實在司法實踐中必須是具體而細致的。如東法院與縣婦聯聯合成立“東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站,以法庭教育、圓桌會議、走進社區等形式,對失職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開展家庭教育指導。2022年以來,共計發出《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276份、《承諾書》183份,以司法手段對“養而不教、監而不管”的家庭教育行為給予糾偏。

法治春風潤心啟智

法槌敲響時,少年家事法官心底總有一份‘來不及’的遺憾,怎樣才能讓傷害更少?保護能不能從‘事后’走向‘事前’?

如東法院抓牢“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和“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兩條主線,以司法機關的專業優勢擔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社會使命。

“在新學期里,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知法明理,以法律為準則,明辨是非;守法力行,以規則為界限,約束言行;與法同行,以正義為追求,健康成長,努力做一名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好少年。”每年開學季,如東縣實驗小學的學生們都會收到一份來自“法治副校長”的開學寄語。2021年,如東法院啟動“法治副校長”重點項目”,四年來,67名青年干警的足跡踏遍了全縣122所中小學,積極參與學校的法治教育、學生保護、安全管理、預防犯罪等工作。

以“法治副校長”項目為原點,不斷拓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半徑。高標準打造如東法院政治忠誠教育館,作為全市首批法治教育基地,累計開展法治微課、法院開放日、模擬法庭等各類活動50余次,1500余名中小學生在互動參與、親身體驗的“融合式”過程中,系好人生第一顆“法治扣子”;堅持以法治實踐提升法治教育水平,圍繞涉少案件審理中發現的兒童游樂場管理、未成年人緩刑考驗期監管等方面的問題,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以典型案例的示范指引傳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法治關懷。

就像法護春苗支部品牌logo所展現的那樣:“人民法院公正司法如愛之手,全力托舉生命新綠。”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法治陽光的照拂下“拔節孕穗”,一批又一批的少年家事法官為稚嫩的心靈奮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