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辛辛苦苦干活,工資卻拖了這么久,這日子可怎么過啊!”2025年7月,李某某等5名勞動者來到法院,一紙訴狀將拖欠他們工資的某物業公司訴至睢寧法院。

據李某某等人講述,他們受雇于該物業公司,分別從事清潔、保安工作。從年初開始,公司便以資金周轉困難為由拖欠工資,累計達3萬余元。幾人多次上門或電話催要,要么被對方以“工作未達標”搪塞,要么干脆無人回應,無奈之下只能尋求司法幫助。

案件立案后,法院迅速啟動繁簡分流機制,將該案交由入駐綜合治理“一站式”服務中心的速裁團隊辦理,開啟綠色通道,堅持調解先行。承辦法官朱夢云閱卷時發現,李某某年事已高,患有慢性病,行動不便,往返法院會耗費大量精力。為切實減輕當事人訴累,團隊決定全程采用線上調解方式,讓李某某足不出戶就能參與糾紛處理。

調解剛一開始,雙方就陷入對峙。物業公司員工在線上答辯時態度強硬:“李某某他們經常遲到曠工,安排的工作也沒按要求完成,憑什么全額要工資?”這番話瞬間點燃了李某某的情緒,他在鏡頭前聲音發抖:“我們每天勤勤懇懇干活,從來沒無故曠工,你們就是找借口賴賬!”眼看場面即將失控,朱夢云立即暫停“面對面”溝通,轉而進行“背對背”疏導。

針對李某某,朱夢云耐心安撫其情緒:“您別著急,我們會仔細核查情況,保證公平處理,你的合法權益絕不會受損害。”同時,也客觀分析了現有證據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提醒他理性表達訴求,避免因情緒影響調解進度。另一邊,朱夢云多次與物業公司負責人電話溝通,先是強調企業信譽對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再結合類似案例以案釋法,嚴肅告知其拖欠勞動報酬不僅會影響公司形象,還可能面臨法律追責,切實闡明利害關系。

為進一步打破僵局,速裁團隊主動聯系物業公司所在社區,邀請社區調解工作室介入。社區網格員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向物業公司傳遞轄區居民對企業誠信經營的期待,從情感和情理層面推動雙方各退一步。

經過多輪線上溝通、多方協同發力,物業公司負責人最終松口,認可了拖欠工資的事實,同意分期支付報酬。最終,雙方在線上簽訂調解協議,約定物業公司于2025年8月30日前付清全部拖欠工資。

李某某收到了最后一筆工資款項那天,李某某特意給朱夢云發來消息:“錢收到了,太謝謝你們了,不用跑法院就解決了大問題!”

至此,這起涉5名勞動者的欠薪糾紛圓滿化解。該案通過綜合治理“一站式”服務中心平臺,整合法院速裁力量與社區調解資源,創新線上調解模式,運用“背對背”釋法、“面對面”協商的方式,既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兼顧了企業的溝通訴求,實現了矛盾糾紛的高效、溫情化解。

速裁力量與社區調解資源,創新線上調解模式,運用“背對背”釋法、“面對面”協商的方式,既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兼顧了企業的溝通訴求,實現了矛盾糾紛的高效、溫情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