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料子用的是正宗金剛玉,成本就要五千多!”

“你看看這成色,分明摻了石英石,我的中頻爐都受影響!”

在興化市某不銹鋼交易市場,供應商孟某和加工戶韓某這對老相識吵得面紅耳赤。兩人因一批“搗打料”的質量和價格問題各執一詞,這筆數十萬元的貨款糾紛,讓多年的合作關系陷入了僵局。

這個看似普通的買賣合同糾紛,卻蘊含著行業特殊性。“搗打料”作為不銹鋼冶煉的重要材料,其成分配比和價格直接影響產品質量。由于是熟人交易,雙方既無書面合同,送貨單上也只簡單標注了重量,單價全憑微信聊天記錄確認。

“如果走司法鑒定程序,光是檢測成分就要花費數萬元,耗時數月,對小微企業是不小的負擔。”承辦法官在查閱案卷后,立即意識到案件的特殊性。

興化法院近年來始終致力于為民營企業營造優質營商環境,針對不銹鋼這一地方特色產業,創新推出“行業調解+”工作機制,在興化市不銹鋼協會設立“興鋼需”代表委員工作站。借助該平臺,法官邀請具有三十年行業經驗的人大代表老陳和精通原材料采購的政協委員小李參與這起案件的調解。

調解當天,協會會議室內氣氛熱烈。老陳仔細查看樣品后,首先擺出行業數據:“中頻爐用搗打料,要算電耗、人工、損耗率,一噸成本低于4500元肯定虧本。”小李則拿出近期市場報價單:“正宗金剛玉每噸成本在5000元以上,但摻入三成石英石,成本就能降到4000元左右。”

聽著行家深入淺出的分析,孟某和韓某的情緒漸漸平復。法官趁熱打鐵:“都是老朋友了,為這點事傷和氣值當嗎?再說訴訟耗時耗錢,不如各退一步。”

最終,在代表委員的建議下,雙方以折中價格達成和解。韓某當場表示:“下次一定白紙黑字寫清楚!”孟某也爽快答應給予價格優惠。這場糾紛從起訴到化解不到一個月,為雙方節省數萬元費用。

“多虧了法院請來行家調解,不然我這批貨還不知道要壓到什么時候!”事后,孟某感慨地說。更讓他欣慰的是,糾紛化解后,他與韓某的合作關系得以延續,目前又簽訂了新的供貨合同。

本案生動詮釋了司法護航民營經濟的創新模式,既精準洞察了行業糾紛特點,有效避免“程序空轉”,又借力行業協會專業優勢,為糾紛實質化解提速增效。整個調解過程不僅注重厘清法律是非,更著眼于維系良好商業關系,最終達成“案結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目前,“行業調解+”模式已推廣至健康食品、農文旅等多個特色產業領域,讓更多民營企業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專業、高效、低成本的司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