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如皋法院開發區法庭負責人陳璇前往平園池村融合法庭,調解一起離婚糾紛,家事調查員胡志勇等人參與調解。

管某與劉某于2003年結婚,婚后育有一子。2023年起,因家庭矛盾,管某曾兩次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經法官調解,劉某承諾一定會重視對妻子的關心與陪伴,管某也選擇給劉某重歸于好的機會,雙方達成和好協議。2025年7月,因劉某未能兌現此前的承諾,管某失望之下訴至法院,要求與劉某離婚。

家事調查員前期走訪   深挖癥結助調解

受理該案后,承辦法官陳璇考慮到這起離婚案件涉及二十余年夫妻情感,特邀平園池村村干部胡志勇等人擔任“家事調查員”。

調查過程中,家事調查員先后走訪了管某與劉某的鄰居、親屬及村組干部,詳細了解兩人婚姻存續期間的相處情況、近年矛盾爆發的具體誘因,以及劉某未履行承諾的實際原因與生活困境,重點關注兩人對婚姻的真實態度——管某的失望是否源于長期忽視,劉某的“失信”是否存在客觀難處,為案件后續處理提供了詳實的“民情依據”。

“背靠背”調解   分頭疏導解心結

陳璇向管某悉心講解法律條文:“您要是堅持離婚,得了解清楚這對孩子撫養權、財產分割的影響,婚姻里雙方都有相互扶持的義務……”管某聽著,眼眶慢慢紅了:“我不是非要離婚,就是覺得他不夠上進。”

另一邊,家事調查員拍拍劉某的肩膀,用如皋話說道:“我曉得,你找工作不順利,壓力大,可也不能把氣撒在老婆身上啊!”劉某低下頭,聲音有些沙啞:“我曉得我做得不對。”調查員趁熱打鐵:“有難處就要跟家里說,夫妻倆一起扛才叫家啊。”

在法官的專業引導與家事調查員的溫情勸說下,管某與劉某逐漸敞開心扉,坦誠交流各自的委屈與訴求,過往的心結在一次次溝通中慢慢解開。

此次聯調實踐,是如皋法院司法力量下沉基層的生動體現,凸顯了“專業法官+家事調查員”聯動模式的價值,真正做到“對癥解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