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如皋法院白蒲法庭受理一起相鄰權糾紛案件,承辦法官走出法庭、下沉村居,最終聯合當地政社辦、村委會、司法所等多方力量,通過聯動調解打開了兩家糾纏數年的心結。

受理該案后,承辦法官考慮到鄉村糾紛往往裹著親情、連著鄉俗,他先組織雙方到庭調解,可兩人各執一詞,為“排水是否浸了地基、污染了池塘”“攝像頭錄沒錄到說話聲”爭得面紅耳赤,初次調解陷入僵局。“紙上說不清,照片看不明白,還得去現場看。”承辦法官帶著卷宗直奔糾紛現場。田間地頭的勘驗中,不僅摸清了排水走向等爭議細節,更通過與村民交流,掌握了矛盾背后的宗族情感與鄰里關系癥結——這正是“帶案化解”的核心:帶著問題去、盯著癥結解,讓司法服務精準對接鄉村需求。

摸清癥結后,白蒲法庭聯合下原政社辦、下原司法所、蔡蕩村村委會,對該案開展聯合調解。承辦法官結合民法典講相鄰權規定,政社辦工作人員從基層治理角度,分析矛盾對鄉村和諧的影響,村干部念叨“一輩親,兩輩近”的老話,司法所同志協助梳理利益平衡點。數小時的情理法交融,雙方當事人終于松了口:“法官說得在理,親戚鄰里,哪能一直僵著。”

最終,雙方簽訂協議,就排水維護責任、攝像頭使用規范等達成一致意見,原告當場撤訴。走出調解室時,雙方互相遞了支煙,多年的疙瘩就此解開。

 此次糾紛的化解,是白蒲法庭推動司法下沉、融入基層治理體系的生動實踐,亦是治理理念的不斷升級:不僅要定分止爭,更要不斷融入基層治理體系。通過信息共享打破部門壁壘,以聯動調解凝聚治理合力,通過辦理一案、聯動一片的模式,讓司法力量真正成為激活鄉村治理的催化劑,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建設法治鄉村注入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