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無歇:邳州法院異地奔襲,全力兌現勝訴權益
作者:邳州市人民法院 陳楠 陸壯壯 劉明浩 發布時間:2025-08-19 瀏覽次數:614
執行之路,道阻且長,卻總有一群人步履不停。邳州法院執行干警始終秉持“如我在執”司法理念,奔忙在兌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公里”上,以智慧與擔當破解執行難題,用實際行動全力兌現當事人合法權益,讓公平正義可觸可感。
異地奔波顯擔當 善意執行解兩難
在滁州順利執結一起案件后,執行干警又接到線索,一起勞務合同糾紛案件的被執行人在南京現身。顧不得洗去征塵,干警們立即奔赴南京。凌晨時分,他們在江寧區一處荒山邊蹲守被執行人。雖因線索偏差未能尋獲目標,干警們并沒未氣餒,繼續推進工作。
清晨七點多,另案申請人緊急來電:在浦口某小區發現目標!執行干警即刻行動,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然而到達后經調查得得知,其家中只有被執行人獨自照顧剛滿一歲的孩子。一邊是申請人亟待實現的勝訴權益,一邊是被執行人的特殊家庭困境,干警們本著善意文明執行的原則,耐心細致地為雙方協調。最終,在干警的努力下,雙方達成和解,被執行人當場履行50000元案款。此舉既維護了申請人的合法權益,也兼顧了被執行人的實際困難,讓司法既彰顯力度,更傳遞溫度。
六年積案終化解 情法交融破僵局
與此同時,一起歷時六年的積案也在執行干警的堅持下迎來轉機。這起特殊的財產損害賠償案中,被執行人李某系申請人的前兒媳,李某離婚后因財產問題與申請人產生糾紛,爭執多年。法院最終判決李某賠償20840元。但判決生效后,李某遠赴外省務工并隱匿行蹤,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面對執行困局,干警們鍥而不舍。8月初,通過深度摸排社會關系網,精準鎖定被執行人李某在合肥市某公司的工作地點。執行干警立即驅車400公里趕赴當地,當晚排查定位,次日清晨7時成功將其拘傳。
當場履行
如何破解親情與法理交織的死結?干警采用“法律震懾+親情修復”雙軌策略:一方面,當場宣讀《拒執罪典型案例》,昭示司法權威與拒執后果;另一方面,從情感、責任、義務層面與李某深入溝通,經過兩小時情法交融的耐心疏導,李某深刻認識到自身過錯,主動表示愿意履行義務,并緊急籌措現金全額支付了賠償款。至此,這場長達六年的積怨徹底消融。執行干警精準把握家事糾紛特質,以執行的速度、準度與溫度,彌合親情裂痕,生動詮釋了“案結事了人和”的新時代執行理念。
從凌晨的荒山蹲守到清晨的長途奔襲,執行干警們用腳步踐行責任,用智慧解決難題,用溫情傳遞司法溫度。他們始終堅信,執行工作一直在路上,而群眾的勝訴權益,就是他們前進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