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生命在于執行,司法的價值在于“事了”。人民法院肩負著定分止爭、守護公平的神圣使命,“案結”只是程序上的終點,而“事了人和”才是人民群眾心中最期盼的圓滿句點。“法潤人和”欄目將目光投向辦案一線,聚焦那些為兌現勝訴權益奔波的身影、為化解深層矛盾傾注的智慧、為修復破裂關系傳遞的溫情。在追求“案結事了、政通人和”的道路上,法院干警用行動詮釋司法力度,用真情傳遞司法溫度,書寫著新時代司法為民、執行為民的赤誠答卷。

時間回溯到2012年,沛縣某工地上,張某某等工人揮汗如雨完成施工后,本應拿到的3萬元勞務報酬卻被雇主王某以“罰款”為由無故拖欠。盡管法院判決張某某等人勝訴,可王某卻像人間蒸發般沒了蹤跡。為追回這筆養家糊口的血汗錢,工人們踏上了漫長的追討路,他們輾轉江西、寧夏銀川等地,足跡跨越千里,寒來暑往十三載,欠款始終石沉大海。這筆看似不多的款項,成了壓在工人們心頭的一塊重石,也成了他們多年來揮之不去的陰霾。

轉機出現在2025年初春。臨近春節,申請執行人偶然打探到王某將返回沛縣老家過年的消息,他們立刻向沛縣法院提供線索,懇請法院緊急執行。“群眾的急難愁盼就是命令!”沛縣法院執行局聞訊而動,第一時間向王某戶籍地派出所發出委托拘傳函,啟動執行聯動快速通道。公安民警迅速響應,精準鎖定王某的戶籍住址和具體返鄉時間。當王某帶著年貨踏進家門的那一刻,早已守候多時的法院執行干警與公安民警迅速上前將其控制。困擾工人數年的“人難找”難題,在“法院+公安”的高效聯動下迎刃而解。

執行現場的情況卻頗為復雜:一邊是申請執行人積壓了十三年的委屈與憤怒,情緒激動地要求“不給錢就拘留”;另一邊是王某家中尚有未成年子女,正值寒假與春節臨近,強制執行雖簡單直接,卻可能激化矛盾,給無辜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

執行法官沒有選擇“一拘了之”,而是先向王某嚴正釋法,明確告知拒不履行生效判決的法律后果——輕則納入失信黑名單,影響出行、信貸,重則面臨刑事責任。當王某提出“用家中存放的酒水抵債”時,法官敏銳察覺到工人們的顧慮:“工友們盼的是能攥在手里的現錢過年,酒水變現難、質量難保障,很容易引發新糾紛。”

在法律的威嚴震懾與法官入情入理的勸導下,王某終于打消了僥幸心理,當場聯系親友籌款,一次性支付了拖欠十三年的3萬元勞務報酬。接過這遲來的血汗錢,工人們眼眶泛紅,百感交集。這起沉睡多年的終本案件,就此畫上圓滿句號。

這起標的僅3萬元的案件,背后是勞動者的生計與尊嚴,更是司法為民的生動注腳。它是深化“法院+公安”執行聯動機制的成功實踐——通過信息共享、快速反應、精準布控,將碎片化線索轉化為高效執行行動,為涉民生案件執行提供了可復制的聯動范本。

十三年間,法院從未放棄對勝訴權益的守護;線索出現后,干警聞令即動、高效處置,深刻詮釋了“群眾利益無小事”和“不以標的論輕重”的司法理念。執行現場,法官既堅守法律底線,又兼顧人情溫度,果斷摒棄簡單強制,通過耐心調解、釋法說理,既維護了法律權威,又最大限度減少了對被執行人家庭的負面影響。尤其在履行方式上的精準引導,徹底避免了“以物抵債”可能引發的二次糾紛,真正實現了矛盾實質化解、事了案結人和。

不久后,一面寫滿感謝的錦旗送到了沛縣法院。這面錦旗,不僅標志著十三年討薪路的終結,更見證了人民法院用高效聯動破解執行難題、用司法智慧與溫度守護民生權益的堅定決心。沛縣法院用實際行動證明:案結不是終點,讓民心溫暖、讓矛盾化解、讓社會和諧,才是執行工作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