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里的茶幾當臨時審判臺,墻上的掛歷映襯著國徽 —— 這不是電視劇里的場景,而是邳州法院將庭審搬進群眾家里的真實畫面。近日,邳州法院聯合市婦聯、人大代表和村干部,在被告家里用了近五個小時,妥善化解一起婚姻家事糾紛。

事情要從一起婚姻家事糾紛說起。原告因與被告感情破裂,向邳州法院官湖法庭提起訴訟。案件受理后,承辦法官了解到被告身體狀況不佳,無法按時出庭,其家人因對法律程序不熟悉,對法院送達工作產生抵觸情緒,溝通一度陷入僵局。

考慮到被告的特殊情況,承辦法官決定將庭審現場搬至被告家中,并及時啟動婚姻家事糾紛聯動機制,邀請婦聯工作人員、人大代表和村委干部共同參與。

開庭當日,大家圍坐在客廳里,先從拉家常開始。“咱們今天聚在這兒,都是為了把事情妥善解決......。” 承辦法官的開場白溫和而懇切。

婦聯工作人員接過話頭,從女性權益保護和家庭情感維系的角度,尋求雙方的情感平衡點;人大代表融合法理情做雙方工作,力促糾紛有效化解;村委會干部作為熟悉雙方情況的 “娘家人”,更是用樸實的話語化解著彼此的隔閡。

然而,由于雙方分歧較大,調解未能達成一致。“既然調解不成,咱們就依法開庭審理,把事實查清楚,把法律講明白。” 承辦法官宣布開庭后,庭審程序在客廳里有條不紊地進行。舉證、質證、辯論…… 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進行,確保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得到充分保障。隨著庭審的推進,法官敏銳地捕捉到雙方雖有矛盾,但仍念及過往情分,爭議事項有協商解決的可能。

庭審結束后,承辦法官沒有急于判決,而是再次組織雙方進行調解。法官結合庭審查明的事實,細致分析雙方的實際情況:被告身體不好,需要長期治療和生活保障;原告自身經濟壓力也不小。婦聯工作人員和村委干部也趁熱打鐵,從生活實際出發,為雙方計算經濟賬、情感賬。經過反復溝通,雙方終于松了口。

最終,在多方見證下,調解協議順利達成,雙方緊繃的臉上終于露出了釋然的表情。

被告的家人握著法官的手說:“沒想到法院能這么為我們著想,把法庭開到家里來,還這么有耐心地幫我們解決問題,真是太感謝了!”

這場歷時近五小時的巡回審理,不僅是一次司法程序的靈活變通,更是邳州法院家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生動實踐。邳州法院通過構建“法院+” 聯動協作機制,由少年庭牽頭,聯合了婦聯、民政、社區、村委等多方力量,針對婚姻家庭矛盾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形成了 “部門聯動、多元共治” 的矛盾糾紛化解模式,提供情感疏導、權益維護、后續幫扶等全鏈條一站式服務。

官湖法庭依托這一聯動機制,將司法溫情延伸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用實際行動詮釋著 “司法為民、公正司法” 的初心與使命,為維護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筑牢了司法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