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法官這么熱的天專程趕來,幫我們追回欠款!”近日,徐州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緊握執行法官的手,由衷感慨道。這起標的額達300萬元的跨省執行案件,在邳州法院“如我在執”理念的指引下,通過柔性調解實現了勝訴權益保障與民營企業紓困的雙贏,展現了司法智慧與溫度。

2023年,徐州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黃山某科技有限公司因合同糾紛達成調解,但后者未按約定履行。申請執行后,雙方曾臨時達成還款意向,但欠款仍未到位。恢復執行后,執行法官發現,被執行人因異地執行存在懈怠心理,但企業經營并未停滯——這一發現成為破解執行僵局的突破口。

“不能讓勝訴判決淪為‘白條’,也不能因強制執行斷送企業生機。”帶著這樣的理念,執行法官向院領導匯報后,當即驅車奔赴安徽歙縣。抵達后,法官并未直接采取強制措施,而是深入廠區實地調查,發現被執行人受行業周期影響,面臨短期資金壓力,但核心業務仍正常運轉,具備履行能力。

基于調查結果,法官迅速展開“靶向調解”。向被執行人法定代表人清晰闡明,拒不執行將面臨失信、限高甚至刑事責任,用法律威嚴打消僥幸心理;結合企業現狀,提出“分期履行+材料處置”方案,既避免一次性付款壓垮企業,又明確還款路徑;同時引導申請方算好“長遠賬”——相比異地強制執行的時間成本、資金損耗,柔性方案更能保障債權全額實現。

從上午到傍晚,6個小時的多輪磋商中,法官始終站在雙方立場推演方案可行性。最終,一份兼顧“剛性保障”與“柔性空間”的和解協議達成:被執行人先行支付25萬元,剩余款項分三期履行,2025年10月前全部結清;同時提供100萬元貨物擔保,雙方約定每噸價格,申請人可代為出售,法定代表人承擔連帶責任——既給了被執行人喘息之機,又為申請方筑牢權益防線,實現雙方共贏。

這起案件的圓滿解決,正是邳州法院踐行“如我在執”理念的生動寫照。面對民營企業糾紛,法院摒棄機械執行,轉而以“智慧+善意”破解難題,既通過威懾機制督促履行,確保勝訴權益不落空,又量身定制執行方案,讓困境企業“活下來”“走得遠”。300萬元欠款的背后,不僅是兩家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更是司法對營商環境的精心呵護。

下一步,邳州法院將持續以“如我在執”的共情與擔當,在保障勝訴權益與優化營商環境之間精準發力,讓司法既有力度也有溫度,為民營企業發展注入更堅實的法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