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為炬照前路,以行作筆寫春秋
作者:沛縣人民法院 陳仲堯 發布時間:2025-07-14 瀏覽次數:849
“執行工作是公正司法的‘最后一公里’,每一份判決都承載著群眾的期盼,而作為執行干警,我們的使命便是讓那一張張生效的裁判文書能夠盡快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公平正義”。懷揣著對法律的信仰與對正義的追求,我踏上了執行工作的征程。時光流轉,那份熱忱仍如初見時般灼熱。在這片土地上,我始終努力將司法的溫度,細細揉進每一件案件的褶皺里。
青衿之志:在案卷堆里長出的司法年輪
初到終本團隊,面對堆積如山的陳年舊案,我埋頭于卷宗與電腦之間,在日復一日的翻閱中熟悉業務。新打印油墨的氣味混雜著舊卷宗特有的氣息,成了我職業記憶中最初的印記。
案子多帶著這片土地特有的質感。跟隨法官前往村落里調解宅基地糾紛,傾聽老鄉用用方言掰扯“三尺墻基”的“前世今生”;站在田間插秧機上,看警車上“法院”二字映著夕陽,旁邊的大娘交代兒子盡快去法院調解。這些沾著泥土氣息的場景,讓我深刻體會到,法律條文并非冰冷的文字,它關乎的是群眾最切身的利益,是田間炕頭的家長里短。
在不斷的實踐中,我逐漸學會從當事人的眼神中捕捉信息,在調解時讀懂方言背后的隱情。那些伏案鉆研的日夜,褪去了初入職場的青澀,沉淀下的是對職責的擔當。再看案卷時,指尖觸碰到的不再是紙張的冰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案牘春秋:那些刻進卷宗的人間事
第一次走進現場執行時,伴隨著緊張、興奮的,還有一絲忐忑。清晨敲開門,一名中年男子睡眼惺忪地出現。確認身份后依法對他的房間進行搜查,抽屜里還存放著他開公司時獲得的“稅收貢獻獎”、“縣級示范個人”等獎狀。匆匆趕來的哥哥痛心地說,他本是全家人的驕傲,名牌大學畢業,卻因生意擔保失敗負債累累,從此一蹶不振。我們耐心釋法明理,引導他從最初的抗拒逃避,最終與申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分期履行債務。法律的威嚴不僅在于其強制力,更在于它為履行指明了清晰的路徑。數月后,他主動來到接待室,告訴我們:“錢已經還完了,我現在是個誠信的人!”
執行工作也常遇挑戰。在一起運輸合同糾紛案中,被執行人情緒激動,態度蠻橫,揚言“有本事就賣我房子”。面對公然阻礙執行的行為,法院果斷依法對其采取司法拘留措施,并對接刑庭就其拒不履行生效判決文書、阻礙執行的行為移送刑事犯罪審查。法律不容褻瀆,次日,其家屬便趕來法院溝通。在充分告知法律后果后,家屬積極籌措資金,將執行款全額打入法院賬戶,并勸導被執行人認識錯誤,寫下誠懇的具結悔過書。
心之所向:走街串巷間拾得微光
曾在一份舊卷宗的邊角,發現前輩手繪的歪扭法槌,旁邊寫著“要讓每個老鄉都信法”。走過各個鄉野阡陌,才漸漸懂得這句話的真諦。在鹿樓鎮某廠調解工傷糾紛,與當事人實地測量地磅的長度;在楊屯鎮的煤礦宿舍,聽礦工用煤灰在地上計算賠償方案;在調解室見證當事人從激烈對抗到握手言和——這些浸透著汗水與智慧的瞬間,讓我深切領悟到: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踐,在于幫人民群眾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
在這片土地上踐行法律,需要讀懂這里的“無字書”。老鄉們不談“訴訟時效”,只講“說話要算話”;不講復雜的“證據鏈”,更看重“老少爺們都看著呢”的公信。因此,我學著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講法說理:走進農家小院,先問問今年的收成;面對企業負責人,聊聊漢高祖“約法三章”的典故。當法律褪去艱澀的外衣,以貼近生活的模樣呈現時,化解矛盾的契機便在其中悄然點亮。當法律褪去艱澀的外衣,以貼近生活的模樣呈現時,化解矛盾的契機便在其中悄然點亮。
每當夕陽把法院的臺階染成金色,我總會想起跟法官下鄉時,他指著大沙河說:“你看這水,看著慢,卻能磨平石頭。司法也是一樣,得有耐心。”打通公平正義的“最后一公里”,絕非易事,卻責無旁貸。它體現在每一次不厭其煩的溝通里,每一條線索的執著追尋中,每一起矛盾化解的傾心付出上。
行走在田間地頭、街巷阡陌,我們執行的不僅是生效的法律文書,更是與萬千個“張三李四”共同經歷的生活篇章。多年后回望,酷暑中的奔波、廠房外工人們領到欠薪的歡呼聲,都將成為司法為民路上最溫暖的印記。讓“紙上權利”落地生根,讓司法的力量與溫度直抵人心,正是我們最堅定的信仰和最執著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