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甲設計鬧糾紛 名譽權界定引思考
作者:靖江市人民法院 發布時間:2025-03-26 瀏覽次數:310
現如今,網絡社交平臺日益成為年輕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網絡言論引發的糾紛也屢見不鮮。近日,靖江法院審結了一起涉及某社交平臺的名譽權糾紛案件,為大家敲響了網絡言行規范的警鐘。
原告某美甲工作室在某網絡平臺上從事穿戴甲設計工作,擁有不少粉絲和一定的網絡影響力。被告夏某同樣是該平臺用戶。2023年某天,原告發現被告使用該網絡平臺賬號發布了與其產品相似的圖片,且存在商用行為。之后,原告試圖與被告溝通解決該問題。然而,雙方矛盾迅速激化。被告在該網絡平臺上接連發布多篇文章,指責原告“蹭IP熱度”、“碰瓷”、“惡意揣測”等,并將雙方已打碼的微信和平臺私聊記錄進行公布。原告認為,被告的言行嚴重損害了其名譽權和隱私權,導致粉絲惡評如潮,銷售量銳減,遂將被告告上法庭,要求被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并賠償合理維權費用。
靖江法院經審理查明,被告雖存在發布“無內核”、“碰瓷”、“惡意揣測”等言辭,并將雙方聊天記錄公開等行為,但原告同樣發布了類似言論公開回擊被告,雙方在網絡平臺上相互對峙,并制作小視頻、撰寫文章等,激化了矛盾,引發多名網友關注、評論。
靖江法院審理后認為,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但綜合糾紛發生的起因、雙方在網絡空間中的用語以及網友的評價等,可以確認被告發表的言論雖用詞欠妥,但尚未達到降低原告社會評價的程度。原告主張被告的行為造成其無法正常從事穿戴甲銷售工作、嚴重影響其銷量等,但并未能舉證證實。最終,法院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法官提醒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在網絡環境中,判斷言論是否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予以考量。本案中,原、被告雙方都在網絡上使用了一些較為激烈的言辭,這種相互“回擊”的行為不僅不利于糾紛解決,還可能使矛盾升級。網絡并非法外之地,在享受網絡帶來的自由和便利時,同樣需要遵守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規范。在遇到糾紛時,也應當保持理性,通過合法途徑妥善解決問題,避免發表不當言論,引發法律風險。同時,當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也要注意收集和保存證據,依法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