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櫥柜板材品牌與合同約定不符,法院:構成欺詐!
作者:南通市崇川區人民法院 邵依婷 趙舒 發布時間:2025-03-18 瀏覽次數:967
姜某為家里定制櫥柜與劉某簽訂了《商品訂購合同》,約定定制總價13.5萬元,全部板材均為進口FINSA板,五金件為進口百隆、海蒂詩品牌,假一罰三。合同約定后,姜某陸續付清了全部櫥柜定制款,并在安裝期間至現場查看安裝進度,卻發現板材是多層板,五金件都為國產,遂與劉某進行交涉。劉某承認交付安裝的板材及五金件與合同約定不符,同意解除《商品訂購合同》,但就賠償方案雙方未能協商一致。劉某認為,其作為個人不是合格的經營者,不應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同時,他還辯稱其提供的木材不是假的,僅僅是不符合合同約定的進口板材,故不應適用“退一賠三”規則。
崇川法院經審理認為,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法律保護,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的商品應當真實全面,不得有欺詐行為。本案中,劉某雖然為個人,但其以FINSA授權經營人身份與姜某簽訂了《商品訂購合同》,其在簽訂合同時的身份應為經營者,故本案可以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劉某未提供FINSA板和進口五金件的行為構成欺詐,因此對于姜某要求劉某退還櫥柜定制款13.5萬元,并進行三倍賠償40.5萬元的訴訟請求,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一審判決后劉某上訴,二審法院組織雙方進行調解,最終達成調解方案,由劉某退還姜某房屋定制款13.5萬元并向姜某賠償損失27萬元。
法官說法: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往往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弱勢地位,因此法律賦予消費者特殊的保護機制,以確保交易的公平和誠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和第五十五條的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時,應當真實、全面,不得有欺詐行為。如果經營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提供虛假信息,導致消費者基于錯誤認識作出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決定,即構成欺詐。對于欺詐行為,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退一賠三”,即退還已支付的款項,并額外獲得三倍賠償。這一懲罰性賠償制度不僅是對受害消費者的補償,更是對經營者違法行為的嚴厲懲戒,旨在維護市場秩序,促進誠信經營。
誠信是經營之本,任何試圖通過欺詐手段牟取利益的行為都將付出沉重代價。只有堅持誠信經營、尊重消費者權益,才能贏得市場信任,實現長遠發展。在實踐中,一些經營者為謀取不正當利益,以次充好、偷梁換柱,甚至以個人身份規避法律責任。然而,法律明確規定了經營者的主體范圍,不僅包括企業,還包括以經營為目的從事商品銷售或提供服務的個人。只要其行為符合經營者的特征,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消費者在遭遇此類欺詐行為時,應積極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推動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