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這張賽羅奧特曼能打敗怪獸嗎?”

“外公,聽說您每天接送孩子上學,真是辛苦了……”

3月15日上午,一場特殊的對話在如皋某鎮村委會展開。面對這場撫養權執行困局,如皋法院創新啟用執行聽證程序,聯動10個職能部門共商解決方案,將司法剛性裁判轉化為有溫度的執行實踐,為破解涉少執行難題提供了新范式。

執行聽證:多方共議破難題

上午11時,村委會二樓會議室內座無虛席。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見證下,來自市委政法委、公安、檢察、教育、婦聯等10個部門的代表圍坐一堂——這是如皋法院首次在執行階段引入聽證機制。執行法官通過講述展示案件時間軸:從2020年判決母親撫養,到2024年調解確認父親撫養權,再到外公外婆因女兒服刑拒絕交付孩子,矛盾癥結點被精準定位。

“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確立的最有利原則,我們需要重點評估三個維度:生活環境延續性、教育銜接可行性和情感依賴調整空間。”執行法官的陳述引發熱議。教育局代表提出:“撫養權變更后,孩子需至父親所在鎮區入學,相關資料要準備起來。”婦聯工作人員表示:“母親服刑還有一段時間,父親的就業情況比較穩定,但孩子與外祖父母相處時間長,立即變更撫養權,孩子是否會出現分離焦慮。”

權益守護:每個細節都是關鍵

聽證會特別設置“兒童觀察環節”。少年審判庭“法官媽媽”發現,近6歲的小L擺弄奧特曼卡片時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每當“法官媽媽”問及小L是否想念爸爸、爸爸有沒有給你買衣服玩具等話題時,他總會望向外公,這說明孩子對現有撫養環境有依賴。“該細節被納入《未成年人權益影響評估報告》,成為后續執行的重要依據。”如皋法院執行局常雪萍局長介紹。

耐心調解:抗拒心理有所緩和

面對外公“小L父親只負責生從不負責養,我們含辛茹苦把小L帶大,憑什么交出去”的指責,檢察官介紹了抗拒執行將會受到罰款拘留懲戒,情形嚴重的甚至會被追究刑事責任。公安民警從小L戶口還在父親這邊,未成年子女戶口遷移需要得到父母雙方的同意的角度進行引導。民政局則結合孩子后續需要的生活教育費用,分析二老面臨的經濟壓力……這些耐心細致的勸說,讓協助執行義務人老黃放下了一些心理戒備。

制度突破:從聽證到長效保護

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劉羅成介紹,此次聽證會將《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執行異議聽證,拓展為執行決策前置程序,同時建立“聽證意見采納清單”,對10個部門提出的建議分類落實,針對本案特殊情況,還將嘗試引入“執行觀察期”,為親子關系重建設置過渡時間。  

“孩子不是執行標的物,我們要用司法的溫度融化親情的堅冰。”人大代表在聽證總結時感慨。

聽證會的召開讓小L的撫養權執行案進入新階段。這場持續4小時的司法實踐,不僅破解了個案僵局,更在家事執行領域樹起“兒童權益優先”的鮮明導向——當多元聯動成為司法關懷的注腳,我們看到的,是法治中國最溫暖的底色。